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荆州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790号-2
2024-12-19
荆州,这一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名称,最早可溯源至我国古代典籍《尚书・禹贡》中所描述的 “荆及衡阳惟荆州”,它位列古九州之一。荆州之名的由来与境内的荆山有着密切关联,因这座蜿蜒高耸的山脉而得名。荆山坐落于今湖北南漳县,在古时的荆州地域范围内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大体上,荆州涵盖了从荆山一带一直到衡山之南的广袤地域,相当于如今湖北、湖南二省的全境范围,是汉族原居地区之一。
荆山对于荆楚文化而言,可谓是发源地,是荆楚先民心目中的圣山。它见证了楚国先民艰苦创业的岁月,《史记・楚世家》记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楚国最早的先祖鬻熊,作为黄帝的后裔,凭借自身智谋与周文王往来密切且颇受器重。周朝建立后分封诸侯,鬚熊的曾孙熊绎被封为子爵,称为楚子,由此便有了早期的楚子国,也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楚国、荆国。而且,荆还是古代楚国的别称,由于楚曾建国于荆山,所以在古时荆、楚二字是通用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荆山在楚国发展历程以及整个荆楚文化传承中的标志性意义,让荆州之名从诞生起就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出其独特且不可替代的地位。
荆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了诸多朝代更迭,其归属和名称也随之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春秋战国时期,荆州属楚,楚文王元年(前 689),楚国更是将都城迁至郢(今荆州区纪南城),在此立都长达 400 余年,使得荆州成为当时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的中心,是南方首屈一指的大都会。秦统一六国后,荆州之地属南郡,定治江陵,也正因如此,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常用南郡来指代荆州。
到了汉朝,汉武帝元封五年(前 106),设立荆州刺史部,东西汉时期,荆州皆隶属于南郡。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围绕荆州展开了激烈争夺,荆州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最终归属吴国,依然定治南郡。晋永和八年(352),荆州的治所确定在江陵。南北朝时期,局势动荡,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铣等皆先后以荆州为国都,足见荆州在当时政治格局中的关键地位。
隋开皇二年(582),因与后梁联姻,罢总管府;开皇七年并后梁后,又置江陵总管;开皇二十年改为荆州总管,不过大业初,又复称南郡。唐朝时,贞观元年(627)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山南道分为东、西道,荆州属山南东道江陵府,还设立了荆州大都督府,至德后置荆南节度使。上元元年(760),以江陵为南都,改荆州为江陵府,次年(761)罢都。五代十国时期,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割据荆、归、峡三州,称南平王,立荆南国,国都就设在江陵。
宋至道三年(997)以洞庭湖为界,复分为荆湖南、北路,北路简称湖北,治江陵;建炎四年(1130)更名为荆南府,寄治枝江县,绍兴五年(1135)复名为江陵府,仍徙治江陵县;淳熙元年(1174)复更名为荆南府,淳熙十年(1183)之前又再次更名为江陵府。元朝时,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荆南府,至元十三年(1276)升江陵路,天历二年(1329)更名中兴路。
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称吴王,改置荆州府,改属湖广行省。龙凤十一年(1365)改属湖广分省,吴元年(1367)复改属湖广行省。明洪武九年(1376)湖广行省改置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荆州府改属河南布政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荆州府又复属湖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九年(1670)置上荆南道,驻荆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上荆南道更名荆宜施道;光绪三十年(1904)荆宜施道更名荆宜道。
民国元年(1911)1 月,荆州府裁府留县,所辖各县直属荆宜道;1914 年荆宜道更名为荆南道;1921 年 8 月复称荆宜道。此后,历经多次行政区域调整与变革,到了 1994 年 9 月 29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设立荆沙市,荆沙市设沙市区、荆州区和江陵区等;直至 1996 年 11 月 20 日,荆沙市正式更名为荆州市,这个名称沿用至今,见证着这座城市在新时代不断发展前行的脚步。
监利这一名称的由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其中一种说法便是 “监收鱼盐之利”。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吴王孙权乘蜀军守将关羽进攻樊城(今湖北襄樊)之际,派吕蒙率军乘虚袭占荆州,擒杀关羽。此后,荆州南郡等四郡就归孙权所有,监利地域上的华容、州陵两县也成为了东吴属地。到了东吴黄武元年(222 年),孙权在华容县中划出一块地方设置监利县,设治于鸡鸣铺附近。
那为何取名为 “监利” 呢?1959 年版《监利县志》记载,公元 222 年,监利地属东吴所辖,便在此始置监利县,以图收鱼盐之利。从鱼资源方面来看,监利北依汉水支流东荆河,南有长江沿县境蜿蜒曲折 160 多公里,县内河湖港汊密布,有着 “百湖之县” 的美誉,鱼资源特别丰富,所以鱼之利是颇为丰厚的,这一点十分显而易见。
而说到盐,虽然现在监利并不产盐,但不能就此说明早在 1800 年前的三国时期这里也不产盐。相传,在古代,监利可是盐产地。在今县境分盐镇一带,曾有 “应赶”“紫龙” 二山,山涧溪水味咸,含盐量高,被称为 “盐溪”,并且还有 “盐溪八景” 之说。据现在勘测发现,现分盐镇所在的监中与监北,地下仍有盐层。而且,监利在古时还是盐的集散地,监中分盐镇,历史上曾称 “盐市”“盐关”,可见其在过往是盐的重要中转之处。直至民国初期,这里仍先后称 “分盐司”“分盐署”。所谓 “分”,就是川盐到此不再东下,淮盐到此不再西上。据《监利县地名志》记载,监南沿江的三洲镇,相传古时候曾有大盐船在此遇风浪沉没,所以此地得名为盐船套,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历史上监利曾是盐的集散地。西汉建立不久,盐就由国家统一熬制、收购、销售、经营和管理,称 “莞盐”,目的在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后来这一做法也为历代所沿用。
综合上述分析,监利既是盐产地,又是川盐、淮盐的集散地,官府在此监收盐之利是合情合理的。由此可见,三国时,孙吴政权设县命名为监利,就是要 “监收鱼盐之利”,监利也便因 “监收鱼盐之利” 而得名。
除了 “监收鱼盐之利” 的说法外,还有 “监收鱼稻之利” 一说,这一说法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出现,也反映着监利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
监利稻作农业源远流长,早在 6000 年前,监利先民就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和种植。1973 年在福田镇发掘的柳关遗址中,出土了稻草灰烬遗存,这就是最好的证据。我国研究古代农业科技史专家卫斯,在其《关于中国稻作起源地问题的再探讨 —— 兼论中国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说》一文中,也曾列举了包括柳关、福田等长江中游 5000 多年前的数十处遗址的稻烬,来论证我国稻作起源在长江中游地区,所以监利地域无疑是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然而,为何到明代万历年间才有地富鱼稻的 “富稻” 之说呢?这主要和监利发展稻作农业的大前提 —— 长江水患的治理情况有关,长江水患问题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基本得到解决。据县政协编《监利历史》记载,流经监利县境的长江,至宋时河床才逐渐单一化,统一的河床才最终形成,河水才落水归槽,流经监利县的东荆河水道也开始形成,这为大面积种植水稻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长江堤防问题在当时仍未妥善解决,虽然晋、宋时期分段挽修了部分长江堤,可堤并未连成一体,在明代之前,监利的水稻种植依旧摆脱不了冬浅夏盈,水小则枯,水大则漫,“小水收,大水丢” 的望天收状态。
好在明代嘉靖十八年至二十一年(1539—1542 年),荆州府修筑了连接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沔阳(今属洪湖县的沿江地带)等县的江堤 1700 里,使沿江大堤基本形成。不过,监利境内江堤又历经了多次溃口、修堵,直到明代万历八年(1580 年)堵筑庞公渡,长江堤防才第一次连成一体。东荆河堤方面,五代时,南平王高季兴修有高氏堤 130 里,宋代以后民众沿东荆河修筑了很多民垸,具备了一定的抗洪功能。至此,县内水稻产量才开始比较稳定地逐渐增长,也就有了明万历时期《郡县释名》一书中第一次用 “稻” 代替 “盐”,提出 “以地富鱼稻之利,令官监办之,故名监利” 的说法。
从 “监收鱼盐之利” 到 “监收鱼稻之利”,虽只是一字之差,却反映了监利立县近 1800 年来,监利人民治理大江大河,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稻作农业,一代接一代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彰显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勤劳奋进的伟大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在监利这片土地上世代传承了下来。
监利市作为湖北省的一个县级市,有着较为庞大的人口规模,其人口数据展现出这座城市的发展活力与城镇化进程。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3 年监利市户籍人口为 152.58 万人,而常住人口则为 104.07 万人。从这两组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户籍人口数量多于常住人口数量,这意味着存在一定规模的人口流出情况。
常住人口是实际居住在当地的人口,户籍人口则包含了在本地登记户籍但可能外出的人员。监利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的差异,反映出城市的就业、发展机会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在城镇化方面,2023 年监利市城镇化率达到了 45.96%,城镇人口为 47.83 万人,农村人口为 56.24 万人,这表明城市正处于城镇化不断推进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聚集,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等也在不断适应人口的流入,以满足居民的生活和发展需求。
近年来,监利市的人口数量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从数据来看,监利市户籍人口数量有所减少,比如 2023 年相较于上一年就减少了 1.83 万人。常住人口数量同样也存在波动变化,整体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发展态势。
导致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发展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过去监利市一直有着 “农业大县” 之称,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发展重心逐渐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像 1995 年成立的湖北监利经济开发区,不断发展产业集群,形成了 “1+2+n” 的产业体系,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然而,与一些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相比,就业机会的吸引力仍存在差距,部分劳动力选择前往经济发展更快、就业选择更多的城市务工,这使得人口出现外流情况,影响了常住人口数量。
产业结构调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传统农业虽然在监利市依旧占据重要地位,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使得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需要寻找新的就业方向。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能否承接这些劳动力,若产业结构调整未能及时跟上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就容易造成人口的流出。
此外,人口流动的大趋势也影响着监利市的人口变化。如今交通日益便利,人们获取外界信息更加便捷,出于对生活品质、子女教育、医疗资源等多方面的考量,不少人会选择到更具优势的城市定居生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监利市的人口结构和数量。
洞庭泰山庙坐落在荆州市监利市,它犹如一位历史的守望者,静静矗立在此地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处于监利市的某个特定区域,虽未处在城市的喧嚣中心,却凭借独特的韵味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这座寺庙的建筑特色十分显著,整体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古建筑的诸多元素,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寺庙的屋顶上,那排列整齐的瓦片,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古朴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而寺庙的大门,往往有着精美的木雕装饰,刻画着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或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瑞兽,让人一靠近便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洞庭泰山庙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它在当地的宗教文化传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周边信众们祈福、祭祀、参拜的重要场所,香火不断,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众多的宗教仪式和活动在这里年复一年地举行,使得与之相关的宗教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对于游客们来说,踏入这座寺庙,仿佛能够穿越时光,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庄重,远离尘世的喧嚣,沉浸在独特的宗教氛围之中,收获一份别样的游览体验,去细细品味历史与文化交织而成的独特韵味。
颜家祠堂位于荆州市监利市,它是一座见证了岁月变迁的古建筑,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这座祠堂具体的建筑年代虽然已在时光长河中变得有些模糊,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承载着颜氏家族数代人的记忆与情感。
从外观上看,颜家祠堂有着典型的古建筑风貌,它的布局严谨,整体建筑气势恢宏却又不失典雅。青灰色的砖瓦,古朴而厚重,墙壁上或许还留存着岁月斑驳的痕迹,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曾经的故事。祠堂的大门高大宽阔,彰显着家族的威严,门楣上可能有着精美的石刻或者木雕,展现着那个时代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情趣。
颜家祠堂作为家族文化的重要承载物,意义非凡。它是颜氏家族祭祀祖先、传承家族文化的核心场所,在这里,曾经举办过无数次庄重的祭祖仪式,家族中的长辈们会带着晚辈们来到祠堂,讲述家族的历史、先辈们的事迹以及传承下来的家规家训,让家族的文化和精神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在文物古迹领域,颜家祠堂更是有着独特的价值,它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建筑工艺等方面,都为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古代建筑技艺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是监利市历史文化遗产中璀璨的一颗明珠。
周老嘴镇,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北部,是一座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这里留存着大量的古建筑,漫步在镇中的老街上,脚下是古朴的青石板路,它们在岁月的打磨下变得光滑而温润,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街道两旁的房屋,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小青瓦屋面、装饰着各式墀头的山墙,还有那精美的木格扇板间隔的门窗,上面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展现出典型的江汉平原古朴典雅的民居风格,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更为重要的是,周老嘴镇还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土地,留存着众多红色革命遗迹。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是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首府,是湘鄂西省政府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如今,依然保存着 48 处革命旧址,像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湘鄂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委、红二军团总指挥部等旧址,还有段德昌、夏曦、贺龙、周逸群等人的旧居,这些地方都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理想和信仰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
周老嘴镇等历史文化名镇,在展现监利历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们就像是一本本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让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过去的岁月,感受监利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革命先辈们崇高的精神品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同时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缅怀先烈、感受独特的文化魅力。
龙塘湖等自然湖泊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监利市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龙塘湖有着优美的景色,湖面波光粼粼,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撒落的碎金。湖水清澈见底,微风拂过时,泛起层层涟漪,就像一幅灵动的画卷。它的水域面积较为广阔,周边生态环境极佳,湖岸边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水草,随着湖水的波动轻轻摇曳,仿佛是大自然为湖泊编织的绿色裙摆。
湖畔的树木枝繁叶茂,是鸟儿们喜爱的栖息之所,时常能听到清脆的鸟鸣声回荡在湖面上,为这里增添了无限生机。而围绕着湖泊,有着丰富的休闲活动可以开展,对于喜爱垂钓的游客来说,这里是绝佳的去处,坐在湖边,支起鱼竿,静静等待鱼儿上钩,享受着那份宁静与惬意;观景也是不容错过的体验,无论是欣赏湖光山色,还是在湖边等待日出日落,那绚丽多彩的天空与平静的湖面相互映衬的美景,都会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这些自然湖泊充分展现了监利水乡的独特自然魅力,让人们在这里能够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赋予的美好。
长江湿地公园坐落在监利市,这里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就像是大自然馈赠给这片土地的宝藏。湿地内,各类水生植物郁郁葱葱,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世界,有的扎根在水底,有的漂浮在水面,随着水流轻轻摆动,为众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
公园里的鸟类种类繁多,是众多观鸟爱好者的天堂。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候鸟迁徙至此,停歇、觅食,其中不乏一些珍稀的鸟类品种。在公园中漫步,时常能看到鸟儿们在空中翱翔,或是在湿地浅滩处觅食、嬉戏的身影,它们灵动的身姿为整个公园增添了无限的活力与灵动之美。
园内绿树成荫,高大的树木枝叶交错,形成了一片片天然的绿色屏障,为人们遮挡住阳光,营造出清凉舒适的环境。而鸟语花香更是这里的常态,各种花朵在不同的季节竞相绽放,五彩斑斓的色彩与翠绿的草木相互映衬,散发着阵阵迷人的香气,吸引着蜜蜂、蝴蝶等昆虫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长江湿地公园凭借其优美的生态画卷,已然成为了一处极具观赏价值的生态旅游胜地,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能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沉醉在这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之中。
监利粮酒,作为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的特产,更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承载着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监利本就是产粮大县,是优质稻产区之一,有着充足的原料基础,这为酿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使得民间一直盛行利用余粮酿酒之风,其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至今已然有 1800 余年之久。
在酿造工艺方面,监利粮酒可谓是博采众长、独具匠心。它承继了荆州民间古老的民间工艺美学,就地取材、纯粮酿造、随性而作,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文化个性与民间个性。例如,其采用长江中游岸边地下深层井水,要求井深≥40 米,且水质要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规定;选用监利境内湿地洲滩出产的优质糯高粱、境内出产的中晚季籼稻以及三洲,新洲,大垸,荒湖等地出产的优质苦荞麦等作为酿造原料,严格把控原辅料品质。制曲工艺也颇为精细复杂,从原料检验、粉碎润料到踩曲、晾曲、入仓堆置等一系列流程,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范,而且制好的曲还需存放三个月以供使用。
在产品特点上,监利粮酒色泽微黄,清亮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香味谐调,酒体丰韵,醇和绵甜,回味怡畅,有着酒度高而不烈,低而不淡,尾净香长的典型风格。尤其是监利荞酒,还拥有两项国家专利,更有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降气宽肠健胃之功效。
在监利当地,监利粮酒在酒文化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社交、宴请等场合的常客。无论是亲朋好友相聚一堂,还是各种商务宴请、节庆活动,桌上都少不了监利粮酒的身影,它已然成为了人们传递情感、增进情谊的重要媒介,那醇厚的酒香里,满是监利人的热情与豪爽,也见证着这座城市无数的欢乐时刻与重要瞬间。
监利黄鳝之所以闻名遐迩,得益于监利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地处江汉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监利,区域内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水源充沛,为黄鳝生长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而且,这里运用现代科学养殖技术培育出的黄鳝更是别具特色。
监利黄鳝的外观十分独特,其产品通体上部呈金黄色,腹部为浅黄色,全身分布着均匀的黑色大斑点,背部还有三条清晰的主纹线,个体硕壮匀称,形态优美。而在口感方面,更是令人赞不绝口,肥而不腻,鲜嫩润滑,其骨香脆爽口,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在烹饪方式上,监利黄鳝可谓是 “煎炸炖蒸” 无所不能,花样繁多。比如 “金丝鳝鱼” 这道名菜,选用监利市本土养殖的鳝鱼烹制,挑选重量在一两五左右的鳝鱼,经过宰杀去骨、清理干净后切成细丝,再用菜油加猪油调和炒制而成,成菜色香味俱佳。还有红烧黄鳝、清蒸黄鳝等做法,也都各有千秋,深受人们喜爱。
凭借着出色的品质,监利黄鳝的产品畅销京、沪、苏、浙、粤、川等地,还走出国门,远销韩国等国家,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并且,监利黄鳝也收获了诸多荣誉,先后三次受到央视农业频道的专访报道,监利市更是在 2017 年荣获 “中国黄鳝特色县” 和 “中国黄鳝美食之乡” 称号,其养殖运销协会拥有会员 350 人,养殖面积达 1.1 万亩,年产黄鳝总量近万吨,年总产值 7 亿元,可创纯利 2.2 亿元,已然成为当地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是监利地方美食中当之无愧的代表性佳肴。
团子作为监利的名小吃之一,在当地人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甚至有着 “到监利没吃团子,就等于没到监利” 的说法,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团子的制作原料主要是糯米等,制作过程颇具传统韵味。先是将早谷米淘洗后,用铁锅煮到半熟,取出放筲箕冷却,接着用石磨将米碾碎,再兑热水将碎米和到有一定粘性,用手捏成舂米用的石窝状,然后把炒好的馅料放进去,最后搓成苹果大小的球状,放入木甑里蒸熟即可。馅料的选择也十分丰富多样,肉、豆干子、榨菜、大蒜、姜、香葱,还有酢椒、藕、梅干菜、辣椒等,都可以剁成细丁细粒,调味后放锅里炒熟用来包团子,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进行搭配。
从外形上看,团子呈圆球状,寓意着团团圆圆,虽然和北方的元宵有着相似的美好寓意,但团子可比元宵大得多,有大人拳头大小。刚出甑的团子会散发出清新的米香,特别是用腊肉、腊干子豆腐做馅的团子,咬开后浓香扑鼻,四处飘散,让人垂涎欲滴。此外,做熟的团子还可以进行二次加工,油炸、烧烤或者切碎了炒,每种做法做出来的团子风味各异,各有各的独特滋味,是人们在传统节日里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承载着浓浓的家乡味道和节日氛围。
监利的早酒文化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那时的监利是繁忙的码头,渔民众多,为了抵御晨间的寒气和增强体力,码头工人和渔民们便会在清晨喝上一杯热酒,驱散江边的严寒,以便更有力气干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特的早酒文化。如今,在这座人口百万出头的小城,早酒摊、早酒铺早已达千家以上,已然成为了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
与早酒相伴的,是各式各样让人垂涎三尺的特色小吃,共同构成了监利早酒场景中独特的美食文化氛围。其中,“土火锅” 是极富监利特色的早酒美食,它不同于常见的火锅,大多不用锅,而是在浅浅的土瓷碟子中倒入酒精,上面摆上瓷碗,碗里放上红烧或卤制的各种食材,像牛肉、肥肠、卤肉、豆腐圆子、腰花、猪血、猪肝等等,点燃酒精加热后,边吃、边喝、边闲聊,那是独属于监利早酒的安逸时光。
此外,还有卤鸭,其肉质紧实,卤香味浓郁,越嚼越有滋味;牛肉也是常见的下酒菜,小小的牛肉煲里,盛满牛腩、牛肚、牛筋、牛骨,要么已经红烧过,要么已经卤过,下锅前事先入味,端上桌后继续慢慢熬煮,软烂适口,牛肉软嫩而不松散,牛骨香浓耐啃,牛筋弹爽顺滑;而作为 “中国黄鳝美食之乡” 的监利,自然少不了鳝鱼这一下酒菜,如炒鳝丝,吃起来香脆可口,香辣味十足,里面带着发酵的辣椒酱的味道,深受当地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