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石首市简介

2024-12-19

一、石首市名字的由来

(一)历史渊源

石首市名称的首次出现,要追溯到西晋太康五年(公元 284 年)。自那时起,“石首” 二字便被确定下来,成为这片土地的称谓,不过其含义却在后来的岁月里引发了诸多探讨。

在晋、隋、唐时期,石首这个名字似乎清晰明确,并没有人对其含义产生疑问。然而到了宋、元之际,历史学家们开始对 “石首” 的含义进行深入研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卷二百六十六中记载了孙宗鉴的观点:“孙宗鉴曰:自安陆至竟陵,两驿皆平地。南至大江,并无丘陵之阻,渡江至石首,始有浅山,石首者,石自此而首也。” 按照这种说法,石首北部皆是广阔的江汉平原,唯有渡过江来到石首,才开始出现能够抵挡江水的浅山,所以 “石首” 的意思就是从这里开始有山了,其中 “石” 指代浅山或山,“首” 则是首先、开始的意思。但胡三省也特别指出,这只是孙宗鉴的观点,他本人似乎并不完全认同,只是暂时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释,所以才引用了这一说法,不过这也成为了我们如今能看到的关于 “石首” 含义较早的一种解释。

到了明代,历史学家们更加明确地指出,石首的命名来源于石首山。可对于石首山为何叫石首山,却众说纷纭,且都难以自圆其说。明万历《湖广总志》记载:“石首山,县北三里江边,有石孤立,故名。” 从字面理解,好像是说石首山上有一块孤立的石头,所以叫这个名字。但仔细想想,仅仅因为山上有一块孤立的石头就以此命名一座山,逻辑上似乎有些牵强。明曹学佺撰《大明一统名胜志・荆州府》卷八载:“石首山在县北大江中,有石立在北山之首,县以此名。” 大意是大江中的石首山,只露出如同孤石般的山尖浮在北部群山前面,石首县也因此山而得名。可这其实是用后来的石首山去解释以前的石首山,同样不太站得住脚。

清代的时候,地方志编纂者们试图把明代历史学家们没能解说清楚的石首山相关问题彻底弄明白,可结果却是越解释越让人迷糊。石首现存最早的县志是乾隆元年(1736 年)的《石首县志》,该志卷一载 “石首山,踞县城西北。两面俱临大江,其山皆有石,至颠故名。” 乾隆六十年(1795 年)《石首县志》卷二载 “石首山,在县西一里,面临大江,有石孤立于此山之首,县因以名。” 可以看出,后面这次修志只是因袭了前人的观点,并且说得更明确了些而已。而且关于石首山的具体位置,在记载中也变得混乱起来,从明代的 “县北”“江中”,变成了清代的 “西北”“县西”,甚至还有 “县东”(清光绪《荆州府志》卷三)的说法。由此不难推断,明清时期关于石首山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混乱的解说,唯一的原因就是石首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导致人们找不到关于它具体位置和形态的正确记忆。而当时的人们始终没能把石首山以及石首的命名清晰地解说出来,本质上是研究方法出现了问题。明清历史学家们各种解说的共同特点,就是都从石首山的形态上去解释它,可他们似乎都没有亲眼见过石首山,只能各执一词,妄加议论,根本抓不住石首山的本质特点,自然难以让人信服。

相比之下,宋人在解释 “石首” 含义时的角度就显得更为高明。他们是从浅山的地位和作用方面去进行解说的,让人感觉很有深意,只是可惜由于石首山或许已经消失了,他们并没有发现,在石首众多 “浅山” 的前面,原本还有一座石首山。要想真正把石首山解释清楚,还是得先确定它的具体位置,而宋元以前的史料就是最权威的依据。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石首,汉华容县,属南郡。武德四年(621 年),分华容县置,取县北石首山为名。旧治石首山。显庆元年(656 年),移治阳支山下。” 唐宋时期著名的地理著作《元和郡县志》和《太平寰宇记》原本也能提供重要参考,遗憾的是,这两本书如今都已残缺,关于石首的部分也有所缺失。不过清光绪《荆州府志》卷三引用了《元和郡县志》的解释说 “江中有石孤立,在北山之首,因名。” 综合这些信息可以推断,唐初以前,石首山位于县北,是石首的安全屏障,当时的县署就在石首山下。而到了唐显庆元年,石首山可能出现了崩塌,或者两侧被江水攻陷,导致石首山下不再安全,县署只好向南迁移,搬到了 “阳支山” 下。按照《明史・地理志》记载,“石首,府东南。元末治楚望山山北,洪武中,徙绣林山左,本宋时旧治也。” 这里所说的 “本宋时旧治”,其实就是唐时旧治,阳支山也就是绣林山,“支” 或许是 “岐” 的误写,即 “阳支山” 可能就是 “阳岐山”。再往后,到了唐末,石首山已经四面环水,只露出孤立的山峰,就如同是孤立的石头一般,等到宋元之际,石首山应该是彻底消失了。

至此,石首山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清晰明了了。石首山应当是石首城北首先用来抵挡江水的浅山,在石首山的南边,还有绣林山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炸毁的楚望山、八仙山等;而绣林山的南边,又有笔架山、马鞍山、南岳山等。在这两列山的北面,唯有一座孤立的、起着抵挡江水和保卫城区安全作用的山,那就是石首山,“石首” 之名也正因此而来。这里的 “首”,依然是首先的意思,相对于石首北部广阔的江汉平原而言,它是首先出现的山;而相对于城区的众多群山,它同样也是处于首要位置的山。“石” 呢,则还是山的意思,只不过是用坚硬的石头,来寓意这座山抵挡江水时所展现出的顽强意志和坚强决心。

(二)地理位置关联

石首市地处东经 112º14'~112º48',北纬 29º31'~29º57'之间,位于湘鄂边陲,是鄂南湘北名副其实的 “门户” 与 “窗口”。它西抵公安,东临监利,北接江陵,东南、西南与湖南省的华容、南县、安乡三县毗邻,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处在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的结合部,省际边界线绵延较长,有着重要的区域连接作用。

整个石首市的总面积达 1427 平方千米,其基本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不过也兼有山岗,长江更是横穿石首市全境,塑造出了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景观。从地势上来看,这里呈现出西北高,中间略低,向西南倾斜的态势,海拔在 31~36 米之间,不过境内最高点为东部桃花山的屯岩子山,海拔可达 368.9 米,而最低处是中部的上津湖,海拔仅为 22.1 米。

石首市的得名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的山水形势有着紧密的关联。在这片土地上,有北山在首抵挡江水,取 “山在地首” 的含义,才有了石首之名。原来,在石首城北边的区域,存在着一列对当地水土有着重要守护作用的山。当长江水自上游奔腾而下,流经此地时,这北山就如同一位忠诚的卫士,屹立在最前方,首当其冲地承受着江水的冲击,改变了江水的流向,让其拐湾向东,顺着周边的地势向前流淌,从而保护了身后的大片土地免受江水肆虐,为这片区域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以想象,在漫长的岁月里,江水年复一年地冲击着这片土地,而这座北山始终坚守在那里,用自己的身躯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挡住了许多水患灾难。正是由于它所处的关键位置以及发挥的重要作用,让人们将其所在的这片地方命名为石首,而这座山也就被叫做石首山了。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环境的变迁,石首山如今或许已难寻其最初的完整模样,但它曾经守护这片土地的故事,却永远地留在了石首的历史记忆中,成为了这座城市名称由来的重要见证,也让后人每当提及石首之名时,能联想到这片土地与山水相依、与自然抗争并共生的独特过往。

二、石首市的人口概况

(一)常住人口情况

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石首市常住人口为 473707 人。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577022 人相比,减少了 103315 人,下降幅度达 17.90%。从家庭户情况来看,全市共有家庭户 173025 户,集体户 2194 户,家庭户人口为 461345 人,集体户人口为 12362 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2.67 人,相较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了 0.76 人。

在人口性别构成方面,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 237905 人,占比 50.22%;女性人口为 235802 人,占比 49.78%,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00.89,和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了 0.33 个百分点。

再看人口年龄构成,0-14 岁人口为 73366 人,占 15.49%;15-59 岁人口为 288241 人,占 60.85%;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112100 人,占 23.66%,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78587 人,占 16.59%。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 岁人口的比重增长了 2.43 个百分点,15-59 岁人口的比重减少了 12.36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增长了 9.93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增长了 7.57 个百分点,呈现出一定的老龄化趋势。

从受教育程度人口情况分析,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41187 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70844 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 174663 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35433 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 10 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6138 人增长为 8689 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 15401 人下降为 14946 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 42384 人下降为 36849 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 26267 人增长为 28572 人。并且,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 8.84 年增加至 8.99 年,文盲人口(15 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 18293 人,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 4944 人,文盲率由 4.03% 下降为 3.86%,减少了 0.17 个百分点,反映出石首市人口受教育水平在逐步提升。

在城乡人口和流动人口方面,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240082 人,占 50.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233625 人,占 49.32%。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 26584 人,乡村人口减少 129899 人,城镇化率提高了 13.62 个百分点。全市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 67811 人,其中,省内流动人口为 61858 人,跨省流动人口为 5953 人。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 13119 人,增幅为 23.99%;省内流动人口增加 10615 人,增幅为 20.72%,跨省流动人口增加 2504 人,增幅为 72.60%。

截至 2023 年,石首市常住人口为 46.13 万人,城镇人口 24.43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 52.96%,对比过往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化率在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镇聚集,这也体现出石首市在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逐步推动着城乡融合发展,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人口基础。

(二)户籍人口与民族构成

2023 年,石首市户籍人口有 59.47 万人,其中女性 28.75 万人。全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同时还包含着丰富的少数民族元素,有着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壮族、满族、侗族、瑶族、土家族、布依族、白族、彝族、仡佬族、黎族、傣族、鄂伦春族、哈尼族、佤族、朝鲜族等 20 个少数民族,总人数达 3100 多人,其中回族人口相对较多,有 2000 多人。

众多的少数民族在石首这片土地上和谐共生,共同为石首的发展添砖加瓦,也让这座城市的文化更加多元、包容。他们各自保留着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比如回族的开斋节等传统节日,都会举办相应的特色活动,吸引着周边群众一同参与,感受别样的民族风情,这也成为石首人文风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彰显出这座城市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多元文化交织的独特魅力。

三、石首市的旅游景点推荐

(一)自然风光类景点

1. 笔架山风景区

笔架山风景区距离石首市中心并不远,它宛如一颗隐匿于城市周边的自然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里有着 “五峰拱立”“六涧回环” 的奇妙景观,五座山峰犹如被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笔架,错落有致地耸立着,山间的六条山涧则像是灵动的飘带,蜿蜒盘旋,回环往复,为整个山脉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秀气。

因其独特的山水之美,这里素有 “南洞庭” 之称。站在山脚下仰望,山峦起伏,绿树成荫,山上的植被郁郁葱葱,仿佛给笔架山披上了一件翠绿色的外衣。沿着山间小径漫步而上,一路上可以听到清脆的鸟鸣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馈赠。到达山顶后,极目远眺,石首市的城市风貌尽收眼底,远处的江河、田野与近处的山峦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让每一位前来欣赏的游客都能沉醉于这自然之美中,忘却一切烦恼与疲惫。

2. 桃花山生态休闲度假庄园

桃花山生态休闲度假庄园坐落在石首市桃花山镇,这里山水相依,风景秀丽得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四周群山环绕,山上树木繁茂,四季景色各异,春日山花烂漫,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红叶满山,冬季银装素裹。清澈的溪流从山间潺潺流下,汇聚成一汪汪碧水,倒映着周边的山峦和蓝天,宛如一幅幅天然的水墨画卷。

庄园内空气格外清新,每一口呼吸都能让人感受到满满的负氧离子,仿佛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这里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珍稀的鸟类在空中翱翔,可爱的小动物在林间穿梭,各种珍稀的植物也在这里扎根生长。无论是想要漫步山林间,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还是想找一处清幽之地放松身心,桃花山生态休闲度假庄园都是绝佳的选择,它是人们休闲度假、亲近自然的理想之地,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3. 南岳山森林公园

南岳山森林公园位于石首市区内,其总面积广阔,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生机勃勃的绿色。公园内的森林覆盖率极高,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峰峦叠翠,古树参天,仿佛每一棵树木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曲径通幽的山间小道穿梭在树林之间,沿着小道前行,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静谧世界,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和偶尔传来的虫鸣声、鸟鸣声。

园内还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南岳寺,这座寺庙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彰显着古朴典雅的韵味。寺庙内香烟袅袅,钟声悠扬,给整个公园增添了一份庄严肃穆的氛围。南岳山森林公园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身,是一处难得的综合性生态园林景区,无论是市民日常休闲散步,还是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领略到大自然与人文历史交融的独特魅力。

(二)人文历史类景点

1. 石首古城

石首古城对于石首市而言,有着无可替代的象征意义,它就像是一部活着的史书,承载着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记忆。古城内,保存完好的城墙虽然历经了岁月的洗礼和风雨的侵蚀,却依然屹立不倒,默默地见证着石首的兴衰变迁。城墙上斑驳的痕迹,仿佛是时光留下的印记,让人不禁遐想当年这座古城的繁华与热闹。

城内的古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古色古香的庙宇、传统的民居等,每一处建筑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当你漫步在古城的石板路上,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人在这里生活的智慧与勇气,看到曾经的市井风貌,商贩的吆喝声、孩童的嬉闹声仿佛就在耳边回响。石首古城以它独有的方式,向每一位到访者展现着它所承载的历史韵味,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去感受那段尘封的过往。

2. 东升镇

东升镇地处石首市的重要地理位置,这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分布着众多引人入胜的旅游景点。其中,楚王城遗址尤为引人注目,它见证了古代楚国的辉煌与沧桑,从那残存的城墙根基、出土的文物等,可以想象当年这座城池的规模宏大与热闹非凡,它承载着楚国的历史记忆,对于研究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价值。

还有文家铺古街,古街两旁的建筑大多保留着传统的风格,古朴的门窗、青石板的路面,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走在古街上,仿佛能看到曾经的商人们在这里忙碌的身影,能感受到古代的人文风貌和蕴藏在每一个角落的历史故事。这些景点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东升镇的历史文化奥秘,感受古代文明留下的独特魅力。

(三)城市休闲类景点

1. 陈家湖公园、山底湖公园

陈家湖公园和山底湖公园就像是石首市的两颗绿色明珠,镶嵌在城市之中,为人们提供了惬意的休闲空间。公园内,斑斓的树丛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四季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金黄一片,冬天则有着别样的静谧之美。

在这里,人们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当你感到疲惫时,可以找一处湖边的长椅坐下,小憩片刻,看着天空中云卷云舒,感受时光的缓缓流淌;若是喜欢运动,不妨加入健走的人群,沿着湖边的步道前行,一边欣赏着优美的湖景,一边感受着城市的肌理与活力;而到了傍晚时分,静静地等候浪漫日落,看着那一轮红日渐渐西沉,余晖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这两个公园已然成为了石首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外地游客了解石首城市生活的绝佳窗口。

2. 石首文化广场

石首文化广场是一个集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城市功能。这里时常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文艺表演,无论是充满地方特色的民俗歌舞,还是高雅的音乐会,都能在这里看到。到了夜晚,还会有露天电影放映等活动,吸引着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广场上,人们可以看到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在这里休闲娱乐,孩子们嬉笑玩耍,年轻人聚在一起聊天、欣赏表演,老年人则悠闲地打着太极、跳着广场舞。它不仅是市民日常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更是感受城市文化氛围的绝佳场所,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迅速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体验到石首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四、石首市的特色美食介绍

(一)传统名菜系列

1. 石首头菜

在石首的宴席上,头菜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作为上桌的第一道菜,往往承载着人们对一场盛宴的美好期待,也展现着主人家的热情与体面。

石首头菜的制作颇为讲究,主要以鱼糕为主料。选取肥大鲩鱼的背肉,先仔细地去刺,接着反复漂洗,然后加入适量的猪板油或肥肉,一同剁成细腻的肉泥。之后,再添入蛋清、生粉以及生姜等调料,充分拌匀后放入蒸笼蒸熟。这还只是第一步,后续还要以山药、肉松园子来垫底,海参、木耳、黄花、瘦肉丝盖顶,经过这样精心搭配与制作,呈现出的头菜那真是别具风味。它有着 “鱼含肉味,肉带鱼鲜、吃鱼而不见鱼、吃肉而不见肉” 的奇妙口感,外形上也是堆如山形、颜色斑斓,看着就赏心悦目,让人还未动筷,便垂涎欲滴了。

2. 任婆肘子

任婆肘子在石首地区的庆典婚宴中,已然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道菜,甚至有着 “没有任婆不成宴,任婆不来不开席” 的说法,足见其特殊地位。

这道菜的烹饪方法独特,先是卤制,后再进行蒸制。卤料的调配可是关键所在,里面包含了生姜、香菜籽、小茴香、八角、黄栀子、花椒等 15 种香料,而且每一种香料的配比都精确到了克,如此才能让卤汁的味道醇厚且恰到好处。在处理食材方面,要先用火去除猪毛,将猪蹄清洗干净,再去除猪蹄上的猪爪,最后剃掉中间的那根主骨,方可放入卤水中进行卤制。而让任婆肘子口感绝佳的秘诀还在于后续的三次脱脂,经过这一系列工序后,任婆肘子呈现出深红饱满的圆形,看着就给人以喜庆圆满的充实感,吃起来更是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让人回味无穷。

说起这道菜,背后还有一段和刘备、孙尚香相关的历史传说呢。相传刘备招亲停留石首时,孙夫人的侍女任婆婆为新婚夫妇献上了一道红烧肘子,半路遇到游玩归来的孙夫人,孙夫人随手将刚刚采摘的椿树叶放入这道菜肴周边,顿时一盘红绿相间,香气逼人的菜肴就呈现在了大家面前,刘备尝后也是大加称赞,后来这道菜就在石首传开了,人们便称之为 “任婆肘子”。

3. 鸡茸笔架鱼肚

笔架鱼肚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产自长江石首段水域,而那一段的江水流经笔架山,生活在这儿的长吻鮠,其鳔独具一格,鳔大肉厚,洁白透明,外观似佩玉,体形似笔架,且内纹无笔架阴影,所以被叫做笔架鱼肚,它可是名贵的食材。

鸡茸笔架鱼肚这道菜,主料自然是笔架鱼肚,再搭配上鸡茸和母鸡脯肉等。配料与调料的选用也十分精心,旨在调出最鲜美的味道。制作时,通过旺火炒制,让各种食材的味道充分融合。这道菜味道极其鲜美,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脂肪含量还低,对心血管病和心脏病有着独特的防治功效,可谓是既美味又健康。它更是凭借着出色的品质荣获了众多荣誉奖项,像 1985 年 2 月荣获首届全国水产品展销会优良产品金奖,2000 年 6 月一举荣获荆楚十大名菜之首等等,在石首的美食中稳稳占据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

(二)特色小吃系列

1. 团子

团子是石首极具特色的小吃,模样圆团团、胖乎乎的,十分可爱,光看着就让人满心欢喜。

它的制作方法其实在家就能轻松完成。先把糯米用水泡上一整晚,然后晾干,用机器碾成颗粒,注意不用碾得像面粉那么细,比沙子稍微细一点就行。接着在铁锅里把糯米细粉炒熟,再加水和成团。而团子的馅料选择很是丰富多样,像是湖北特色的一种糯米制的泡菜叫 “鲊辣椒”,也就是把糯米放瓷罐里发酵后取出在锅里用油炒熟的;还有卤菜,像卤豆腐、卤海带、卤肉等等;或者是香干和肉丁榨菜丁混合而成的馅料,以及用粉丝做的馅也别有一番风味。团子一般直径大约 7 厘米大小,包好馅后可以选择直接蒸熟,这样吃起来软糯清香,呈现出食材原本的味道;也可以蒸熟之后再用油炸一下,炸过的团子焦香酥脆,别有一番风味。

在石首,团子还有两种常见的吃法,一种是白团,也就是直接蒸熟后食用,口感软糯,味道醇厚,很适合喜欢清淡口味以及牙口不太好的人群;另一种是煎团,将团子放入锅中,两面煎至金黄色,趁热吃外酥里嫩,口感更为丰富,深受大众喜爱。

2. 绿豆豆皮

石首的绿豆豆皮也是别具风味,从原料上就独具特色,是用大米、绿豆还有面粉制作而成。

制作过程很是有趣,先是将制作好的面皮摊开,然后在里面放入特有的肉和菜,再放入锅中来回煎叠,最后盛出来的豆皮呈现出如小书本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块状。吃的时候会发现,煎得老些的豆皮,口感更脆香,味道也更浓郁,一口咬下去 “嘎吱” 作响;而煎得嫩些的豆皮,口感则更韧,味道也更鲜,越嚼越有滋味,让人品尝到不一样的美食乐趣。

(三)大众喜爱美食系列

1. 鮰鱼火锅

鮰鱼虽然外形可能不太起眼,但却是内有乾坤,它骨刺少,肉质鲜嫩,口感肥美,吃起来那叫一个爽滑。而且它还有着久煮不糊汤、落口弹性好的优势,哪怕在火锅里煮上许久,依然能保持良好的口感。

在石首的宴席上,鮰鱼火锅可是颇受欢迎的存在,几乎是餐桌上的常客。大家围坐在一起,看着锅里的鮰鱼在汤汁中翻滚,夹起一块煮好的鱼肉,蘸上自己喜欢的调料,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受那鲜美的滋味在舌尖散开,实在是一种享受,也难怪它在石首的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呢。

2. 牛骨头

在石首,啃牛骨头已然成了一种风气,大街小巷的餐饮店铺里,牛骨头都是常见的美食。石首人对牛骨头的喜爱,从日常的生活场景中就能看出来,不少人会倒上一杯早酒,再来上几根牛骨头,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推杯换盏、吆五喝六,三五一桌,侃侃家国大事、花花世界,惬意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