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公安县简介

2024-12-19

一、公安县名称的由来

(一)历史起源

公安县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 202 年(汉高祖五年),就已经建孱陵县,而这便是公安县的前身。当时县域所处的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凭临长江天堑之险,又处在南北皇华驿道(也就是如今的 207 国道)的要冲之处。往东可以联结汉沪,往西能够衔接巴蜀,向南可控制湘粤地区,向北则能通往陕豫,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样的地理位置,让它在历史的舞台上早早地就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也为后续诸多的变迁以及名称的更改埋下了伏笔。

(二)刘备改名

在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这里发生了一件对其名称影响深远的大事。当时,刘备领荆州牧,驻军扎营于油江口(今斗湖堤镇)。刘备被朝廷天子册封为左将军,世人皆尊称他为 “左公”。那时,许多曾跟随他的人以及关心他的旧部等常常来信问候,信中的问候语总是会提到 “左公安否”,而刘备因为忙于军务,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详细回复每一封信,往往就提笔简单回复 “公安” 二字,意为左公安泰。同时,刘备考虑到自己在此处安营扎寨,便取 “左公安营扎寨” 之意,亲自将孱陵县改名为公安县,以彰显其图谋霸业的决心。从这时起,公安县名便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流传至今,已然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成为了这段风云岁月留给这片土地的独特印记。

二、公安县的人口情况

(一)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

公安县的人口情况在近年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截至 2022 年末,公安县常住人口为 73.13 万人,而到了 2023 年末,这一数据增长至 73.16 万人,较上一年增加了 0.03 万人。从户籍人口方面来看,2023 年全县户籍人口为 94.89 万人,相较于 2022 年的 95.76 万人,减少了 0.87 万人。

在城镇化率方面,也有着相应的变化。2023 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 32%,相比 2022 年有所提高,提高了 0.17 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 2023 年达到了 48.37%,同样较上一年提高了 1.3 个百分点。这一系列的数据变化,反映出公安县在人口流动、城镇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人口结构正在逐步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向城镇聚集,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二)人口结构特点

公安县是典型的以汉族人口聚居为主的地区,少数民族占比较小。从过往的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 99.94% 左右,少数民族涵盖了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众多民族,不过这些少数民族的占比加起来仅约 0.06%,其中回族人口相对在少数民族中数量稍多一些。

在姓氏方面,公安县有着丰富多样的姓氏分布。据 1982 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县姓氏共有 535 个,其中前十大姓氏分别为陈等(其余姓氏可查阅相关详细资料)。而且,这里的一些姓氏背后还蕴含着独特的家族故事和迁徙历史,例如公安县的牟姓和李姓后人有着共同的祖先元朝李八真,因历史变故出现了 “李改牟” 的情况,其后代在不同地方繁衍生息,传承家族脉络的同时,也为公安县的人口文化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三、公安县的旅游景点

(一)自然生态景观类

1. 崇湖国家湿地公园

崇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公安县的一颗璀璨生态明珠,这里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以及优美的湿地景色。湖面平静如镜,清澈地映照着蓝天,仿佛是大自然的一面镜子,将天空的湛蓝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微风拂过时,芦苇摇曳着婀娜的身姿,沙沙作响,似在轻声诉说着湿地的故事。而那成群的鸟儿在空中欢快歌唱,时而展翅高飞,时而低空盘旋,它们的身影为这片湿地增添了无限生机与灵动之美。

崇湖属于典型的冲积平原湿地,总面积达 1475.11 公顷,北临长江荆江段,南接洞庭湖流域,既是荆江分洪区防洪、抗旱、调蓄的重要保障,也是长江至洞庭湖生态廊道的关键节点。这里的水生植物种类繁多,从初期的 353 种增加至现在的 430 种,鸟类动物也从初期的 131 种增加至现在的 157 种,像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也频频在这里 “亮相”,足见其生物多样性之突出。

这里四季皆有独特的韵味,适合不同喜好的游客前来游玩。春天,万物复苏,湿地周边的花草开始萌芽生长,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此时漫步其中,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新生力量;夏天,绿树成荫,湖水清凉,是避暑的好去处,还可以欣赏到荷叶田田、荷花映日的美景;秋天,芦花飞舞,整个湿地像是被蒙上了一层洁白的轻纱,浪漫而唯美;冬天,虽然略显萧瑟,但也别有一番宁静致远的意境,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不少候鸟在这里栖息越冬。

它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游玩,老年人可以在这里悠闲地散步,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年轻人可以带着相机,捕捉湿地的每一个美丽瞬间,或是沿着湖边骑行,享受惬意时光;小朋友则能在这里近距离观察各种动植物,增长自然知识,开启一场趣味十足的自然探索之旅。

从生态价值来看,崇湖国家湿地公园对于维持区域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家园,守护着生物多样性的延续。在科研方面,丰富的物种资源也为相关学者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动植物习性等提供了绝佳的样本,是一座天然的生态科研宝库。同时,它还承担着湿地保护宣传的重任,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如摄影展等,有效提升公众湿地保护意识,让更多人了解湿地、爱护湿地。

2. 黄山头国家森林公园

黄山头国家森林公园横跨鄂南湘北,地处荆楚古文化的发源地,有着独特的自然魅力。它属于武陵山山脉绵延段,占地面积达 100 平方公里,在这里,有着诸多令人称奇的自然景观。

公园内山峰秀丽,虽没有那种巍峨高耸、直入云霄的磅礴气势,却有着江南山峰独有的灵秀之美,它们连绵起伏,勾勒出一幅柔美的天际线。山间瀑布如银河落九天般飞泻而下,水花飞溅,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在阳光的照耀下,还能折射出绚丽的彩虹,美不胜收。潺潺的溪流穿梭于山林之间,溪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溪边的石头上布满了青苔,透着一股古朴而清新的气息。

其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日的 09:00 - 17:00,园内配套设施虽说相对比较简单,但也足够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门口设有停车场,方便自驾游客停车;沿着游览路线,有着清晰的指示牌,指引游客前往各个景点。

不同的季节来到黄山头国家森林公园,能收获不一样的游玩体验。春天,万物复苏,山林间百花争艳,红的花、绿的叶、青的山,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春日画卷,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花香四溢,令人心旷神怡;夏天,这里绿树成荫,气温相较于城市要凉爽许多,是避暑的好地方,游客可以在溪边纳凉,感受丝丝凉意,或是在山林中寻一处清幽之地,来一场惬意的野餐;秋天,山上的树叶渐渐染上金黄、火红等色彩,层林尽染,从山顶俯瞰,漫山遍野的秋色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让人陶醉其中;冬天,若是遇到下雪,整个公园银装素裹,山峦、树木都被白雪覆盖,宛如童话世界一般,别有一番韵味。

(二)历史文化遗迹类

1. 南平文庙

南平文庙始建于明朝初期,位于湖北省公安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南平镇(旧县城),坐北朝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历经岁月的洗礼与变迁,见证了无数的历史故事,现存大成门、大成殿、棂星门半池、二通石碑等建筑,规模宏大壮观,占地面积达 9000 平方米。

这座文庙在革命战争时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红四、六军会师旧址,更是红二军团的诞生地。1930 年 7 月 4 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六军,根据中央的指示,在这里胜利会师,两军前委在文庙召开联席会议,合编成立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并在文庙空侧地召开群众大会,贺龙总指挥还在会议上讲话。此后,南平文庙便成为了那段波澜壮阔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者,承载着无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从建筑风格上来看,南平文庙沿袭了古建筑的特色,雕梁画栋,拱斗重檐,面阔三间,达 15.4 米,进深 11.3 米,高 15 米,共有圆柱 26 根,直径 45 厘米左右,屋面盖以绿色琉璃瓦,尽显古朴典雅、庄严肃穆。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不仅是弘扬国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后人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每年都有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感受历史与文化的交融,汲取前行的力量。

2. 荆江分洪区南闸纪念公园

荆江分洪区南闸纪念公园位于荆州市公安县环山路宏泰公司黄山头客运站西侧约 40 米处。它的诞生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与重大意义,是为了纪念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竣工而修建的。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全国第一大水利工程,而南闸(节制闸)作为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闸体宽 336.83 米,共 32 孔,犹如一条巨龙盘卧在黄头山虎渡河上,静静守护着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走进园内,拾级而上,便能看到两座端庄古朴的纪念亭和高耸矗立的两座纪念塔。纪念塔正面分别镌刻着毛泽东主席题词 “为了广大人民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 和周恩来总理题词 “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这些光辉的题词熠熠生辉,彰显着这项工程背后所蕴含的为人民谋福祉的伟大精神。塔上的汉白玉浮雕 “工农兵奋战节制闸”“黄天湖排淤”“截断拦河坝” 等劳动场面,生动地展现了当年 30 万人参建时的盛况以及劳动人民敢于战天斗地的英勇事迹,让人仿佛能看到那 75 天争分夺秒、抗击洪魔的惊心动魄场景,不禁感叹这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更是广大人民群众无穷智慧和坚不可摧的意志体现。

对于游客来说,在这里游览,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自然风光,更能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接受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体会到先辈们为了国家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从而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四、公安县的特色美食

(一)公安牛肉火锅

公安牛肉火锅在当地饮食界可谓是声名远扬,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外来游客到公安县必尝的美食之一。

制作公安牛肉火锅,食材的选用十分关键。其主要采用纯种黄牛以及汉江水牛身上的不同部位,像肉质鲜嫩的牛里脊、韧性超强的牛肚还有嚼劲十足的牛蹄筋,这三种食材会按照黄金比例进行搭配,满满一锅,鲜香四溢。而且,为了保证独特的口感,很多店家坚持纯手工切片,这样切出来的牛肉、牛肚和牛蹄筋,其纹理和嚼劲与机器切片全然不同,更具灵魂。

烹饪方式上也有着独特的讲究。牛筋要先提前煮 40 分钟左右,直至原本硬梆梆的蹄筋被大火煨炖得软烂。而牛肚同样不太容易嚼烂,所以也要提前煮 20 分钟左右,并且为了防止牛筋完全溶化,牛肚还能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不过牛肚煮后的汤汁比较腥,是不能要的。接着再处理牛肉,小火慢煨 20 分钟后,加入已经煮好的牛蹄筋和牛肚,一份美味的牛三鲜火锅基本就准备妥当了。有些人家还会辅助一点当地独有的「公安晒酱」,这种酱以本地蚕豆为原料,经过焙炒,褪壳,浸泡后霉制 15 天以上,后加入净水、蒜蓉、白糖、食盐、八角、桂皮等,在夏季高温下暴晒 45 天,形成当地特有的酱香风味,加入后能让火锅味道更加醇厚浓郁。

当这热气腾腾的公安牛肉火锅端上桌,那诱人的香气瞬间就能勾起人们的食欲。吃起来,牛肉软烂的同时还保留着自身的纤维结构,入口松散进味,越嚼越香;牛肚十分筋道,富有嚼劲,是吃火锅时增加口感的绝佳食材;牛蹄筋则是 Q 弹软糯,嗦着可以直滑入胃中,让人回味无穷。在过去,公安牛肉火锅口味偏重,那是码头文化的标配,因为工人们劳动繁重,闲下来就想大口吃肉,补充盐分和热量,只有重味才能抚慰一天的辛苦。而如今随着时代变迁,牛肉炉子经过多番演变,辣味减半,咸淡适宜,受众也变得更加广泛,无论是当地人闲暇时小聚,还是外地游客前来品尝,都对其赞不绝口。

(二)荆州鱼糕

荆州鱼糕,原名楚夷花糕,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传承,是中国湖北省荆州市的特产,还荣获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称号。相传它是舜帝妃子女英所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为了楚国宫廷的头道菜,并一直延续到清朝,被视作宫廷菜,据说乾隆皇帝尝过荆州鱼糕后都赞叹不已,称其 “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

制作荆州鱼糕,工艺颇为独特。首先要选取优质的鱼肉,一般是活鲜青鱼或草鱼,将其宰杀去鳞后,剔除带有血色的红肉,再用清水漂洗干净,制成鱼茸(也就是鱼糜),同时把猪里脊肥膘肉切成丁状,两者按传统比例均匀混合。接着沿同一方向进行搅拌,大约 10 分钟后,按照传统比例加入淀粉、鸡蛋清、姜汁,再继续搅拌 5 分钟,让其产生劲道,随后将搅拌好的混合料静置冷却 10 分钟,使各种物质充分渗透结合。之后便是蒸制环节,上蒸笼,用旺火蒸制 35 分钟后取出,用清洁的纱布除去表面水汽,在鱼糕表层均匀涂抹一层鸡蛋清,稍干后涂抹一层鸡蛋黄,接着再蒸煮 5 分钟。

这一道道工序做出来的荆州鱼糕,有着令人叫绝的口感,真正做到了 “吃鱼不见鱼,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它不仅口感鲜香,而且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较高,平均≥6.0g/100g,且为优质完全蛋白,还含有丰富的无机盐、维生素以及胶原蛋白等。千百年来在荆州一带,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喜庆宴会,鱼糕都是宴请宾客必须有的一道大菜,并有 “无酒不成宴,无糕不成席” 的说法,已然演化为人们体现喜庆、表达美好愿望与祝福的重要元素和载体,是荆州八大菜肴之首,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

(三)公安锅盔

公安锅盔,作为公安县的一种地方美食小吃,在当地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散发着独特的美食魅力,承载着浓厚的地方饮食文化。

它的外观极具特点,那面皮薄如蝉翼,经过烤制后,外皮变得金黄酥脆,看着就十分诱人。制作公安锅盔时,讲究颇多,从面团的发酵到馅料的调制,再到烤制的火候与手法,每一步都影响着最终的口感。面团可以用老面发酵,发到 1.5 倍大小的时候,弹性口感最佳。馅料方面,比如常见的五花肉(3:7 瘦肥比例)、大葱、小葱制作的馅料,一定要处理干,才能均匀粘在锅盔两面。烤制时,底火控制在 280 度左右,面火控制在 350 度左右,锅盔烤制时间大概 3 分钟左右,就能让其正反面都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而手法上,包的时候要把肉馅包正,擀的时候把肉馅擀均匀并粘在面皮上,贴的时候把锅盔做薄,且厚度均匀,这样做出来的锅盔会鼓起来,肉馅会均匀粘在锅盔面皮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