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松滋市简介

2024-12-18

一、松滋市名字的由来

(一)历史溯源

松滋市的名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东晋咸康年间(335-342)。其源头来自于安徽省,当时安徽霍丘县东有个松兹县。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大量流民为躲避战乱,纷纷离开故土,辗转来到了南郡的高成县地。

古代政权面对这样因战争而产生的人口迁移情况,有着 “侨置” 的举措。所谓 “侨置”,就是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暂借别地为其重建州郡县,并且仍旧沿用原来的名字。就这样,在今湖北松滋市西北的地方,侨置了松滋县,而这个名字也就此延续了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那 “松滋” 一词本身有着怎样的含义呢?“松” 指的是松树,松树在我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属于裸子植物门松柏纲植物,常见的有马尾松、黑松或者油松等种类。松树的形态各异,有的亭亭玉立,好似身姿婀娜的佳人;有的则老态龙钟,仿佛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而且它四季常青,无论严寒酷暑,始终保持着那一抹翠绿,深受世人的喜爱。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赞美松树的诗词佳作,陈毅大元帅就曾写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孔子也在《论语》中提到 “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荀子同样附议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些都彰显出松树所代表的正直、坚韧等美好品格。

而 “滋” 有着滋润、滋味之意,也可理解为草木多益。曾经的安徽松兹那个地方松树生长繁茂,当地因松树滋生而得名,“滋” 字恰恰体现出了当地松树生长的良好态势以及其所带来的益处,整个 “松滋” 的称呼也就蕴含着地域特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人们对这片土地上繁茂松树景象的记忆与喜爱,也寄托着对生活在这里能够如松树般坚毅且富足的美好期盼。

(二)名称变迁

松滋市的名称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诸多变迁,有着复杂且丰富的演变脉络。

早在西汉高后四年间(前 184),便建立了松兹侯国,位置就在今安徽宿松县。那时,汉文帝将淮南国分为衡山、庐江二郡,庐江郡 “领县第十二曰松兹”。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汉平帝开始把松兹侯国降为县,还贬中散大夫张何丹为松兹县令。到了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东吴孙权攻占皖城后,将 “松兹” 改名为 “松滋”。

后来,魏又复置松滋县于今安徽霍丘县城东东湖东岸徐郢小圩子一带,隶属于安丰郡。晋成帝咸和年间(327-334),由于战乱,县人迁徙过江,在浔阳(今江西九江)侨置松滋县,不过这个侨置的县到南朝齐时被废除了。东晋安帝义熙年间(397-401),又在西汉松兹侯国故地设置了高唐郡,隋开皇年间则改为宿松县。

再看松滋这片土地在不同朝代行政区划下的所属情况,夏商时期属荆州,春秋战国时归属楚国,秦朝时隶属于南郡。汉高祖时在此设立了高成县,县境还曾被封为 “长沙顷王子梁侯国”,传承了三世,等到王莽建立新朝,高成县被改为言程县。东汉建武(25-56)年间,高成县被裁撤,并入孱陵(今公安县)。

直到东晋咸康(335-342)年间,安丰郡之松兹县部分流民为躲避兵乱来到此地,侨置松滋县,并且将县治设于乐乡(在今涴市附近),此后 “松滋” 这个县名就一直延续了下来。唐时,松滋县属江陵府,元属中兴路,明清则归属荆州府。

在后续的岁月里,县治的地点也有着多次变动。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迁松滋县治于瀼口(今老城东),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县令滕琛又将县治迁到了今老城。明成化十二年(1476),县令石敏中修筑土城,周围五里、高一丈二尺,设有东、南、西、北四门,还在城楼上置楼,同时挖了护城河,宽二丈五尺,深八尺。嘉靖三十四年(1555)土城渐渐损坏,县令张家传用巨石进行砌造加固。崇祯年间(1628-1644),县令何志孟再次用砖石对其重加修造。

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1661),因农民起义军李自成路过松滋,驻扎在草坪(今魏家堤一带),当时土司奉令在松滋境内安插,知县曹鸣鹤便把县治迁到了三冈湖之铁嘴冈(今公安县天子庙后)。清圣祖康熙十年(1671),知县李子琰将城垣稍加复修后,又从铁嘴冈迁回原来的县治地点。

民国时期,1912 年裁撤荆州府后,松滋属省直辖。1913 年松滋归属于荆宜施鹤道,1914 年属于改名后的荆南道,1915 年又属荆宜道。1927 年再次属省辖。1932 年后,先后隶属于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第四行政督察区。1933 年县治迁到磨盘洲,不过月底就又迁回松滋城(今老城镇)。1940 年县治迁到城南约八华里的车家冲,后来又迁到麻水坪;1945 年迁到新江口。

1949 年 7 月后,松滋属荆州地区行政公署,松滋县人民政府设在新江口。最终在 1995 年 12 月撤县建市,成为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松滋市。可以说,松滋市的名称变迁,见证了历史的更迭、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地域发展的诸多变化,每一个阶段的名称都承载着那个时期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故事。

二、松滋市的人口概况

(一)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数据

松滋市的人口数量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通过权威数据可以清晰地了解其概况。截至 2023 年,松滋统计年鉴显示,全市户籍总户数达到 28.12 万户,户籍人口为 79.99 万人。而常住人口为 64.15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有 31.51 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 32.64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 49.12%。

回顾过往不同统计阶段的数据,能发现其人口数量有着动态变化。比如在之前的一些年份,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都有着各自的增减情况。从近十年来看,松滋市总人口曾呈现出下降态势,不过在个别时段,像 05 - 07 年人口出现过缓慢上升,整体表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并且变化差距并不大,这背后主要是因为松滋市城区人口的机械增长多来源于本市内其他乡镇,市域外来人口的机械迁移量波动性不大,所以市域总人口变动的因素主要归结于自然增长以及少量人口的迁入或迁出。

再从人口自然增长方面分析,以近几年的数据为例,2022 年松滋市出生人口总数为 0.2932 万人,死亡人口总数为 0.7143 万人,出生率为 4.58‰,死亡率为 11.16‰,自然增长率为 - 6.58‰,可见人口自然增长方面面临着一定压力。

而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说,虽然松滋市有着像白云边白酒产业这样在荆州工业企业纳税连续多年位居前列的优势产业,并且在磷化工、钙产业等方面也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链,但是和沿海发达地区或者大城市相比,就业机会的丰富程度、薪资水平等方面还是存在差距,这使得一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从而造成人口外流,影响了常住人口数量。

另外,在人口流动方面,松滋市尽管地处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多重战略叠加区域,有着一定的区位优势,也在不断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像 27.36 公里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江南高速、荆松一级公路互联互通,焦柳铁路贯穿腹地等,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就业、生活等习惯,以及外部大城市的吸引力,使得流入人口没能完全弥补流出人口的空缺,进而影响了整体的人口数量变化。

(二)人口分布特点

松滋市下辖 2 个街道、13 个镇、1 个乡、1 个民族乡,不同区域的人口分布各有特点。

在街道方面,新江口街道常住人口数为 167712 人,乐乡街道常住人口为 22604 人,新江口街道作为市政府驻地所在,集中了较多的行政资源、商业资源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所以吸引了较多人口在此居住、工作和生活,人口数量相对较多;而乐乡街道也在不断发展中,有一定的人口聚集,但目前相较于新江口街道人口规模要小一些。

再看各镇,比如洈水镇常住人口有 57035 人,刘家场镇常住人口为 46640 人,这两个镇在松滋市的发展中有着自身独特的产业或资源优势,洈水镇有着著名的洈水旅游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等相关服务业的繁荣,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吸引周边以及外来人口,所以人口数量较多;刘家场镇矿产资源相对丰富,工业发展有一定基础,也吸纳了不少劳动力,人口分布也较为集中。而像万家乡常住人口只有 17912 人,可能由于地处相对偏远,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人口数量也就相对少一些。

还有卸甲坪土家族乡,成立于 1997 年,下辖 8 个行政村和 1 个社区,总人口 1.4 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 8258 人,占总人口的 57%,是全省重点插花贫困乡,地处山区,受地理环境和产业基础等因素限制,人口分布相对稀疏,不过其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也在通过发展特色旅游等产业来吸引更多人口关注和流入。

这些不同的人口分布情况,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从地理环境来看,西部为鄂西山地,地势较高,像卸甲坪最高海拔 815 米,在这样的山地环境中,交通不便、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不利于大规模人口聚集;而东部的丘陵平原地势相对平坦,交通便利,更适宜人们居住和发展产业,所以人口相对集中在东部区域。

从产业布局来讲,工业发展较好、旅游业发达或者商业繁荣的区域,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像新江口街道的商贸业、洈水镇的旅游业、刘家场镇的工业等,自然会吸引周边人口前往就业、生活,从而使得人口分布呈现出相应的特点。并且公共服务资源的分布情况也影响着人口分布,医疗、教育资源优质且集中的地方,往往更能吸引人们定居,比如新江口街道集中了较多优质的学校、医院等,对人口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三、松滋市的旅游景点

(一)自然风光类景点

1. 洈水旅游度假区

洈水旅游度假区是松滋市一颗璀璨的旅游明珠,这里以洈水为主体,构建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观画卷。

整个度假区内,山水相依,相得益彰。那浩渺无垠的洈水湖,湖水碧波浩渺,水质甘洈,属国家地表一级直接饮用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仿佛无数颗细碎的宝石洒落在湖面。湖的四周被青山环绕,山峦连绵起伏,山上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 90% 以上,四季常青,远远望去,就像是给这片水域镶上了一道翠绿色的花边。

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水上运动项目,无论你是想体验刺激的快艇冲浪,感受风驰电掣般的速度与激情;还是悠然地划着小船,穿梭在众多湖心岛之间,享受那份惬意的宁静;又或是尝试一把水上摩托艇,在水面上留下一道道白色的浪花轨迹,都能在这里得偿所愿。而 “百岛画廊” 更是度假区内的一大特色景观,500 多个湖心岛分布在湖的各处,它们时伸时缩,使得湖岸蜿蜒曲折,港汊交错,营造出了一种山重水复的绝美意境。乘船穿梭其中,仿佛进入了一座水上迷宫,每一次转弯都可能邂逅不一样的风景,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此外,洈水国家森林公园也位于度假区内,森林中无处不飞花,山间处处有芳草,生态环境极佳,野生动物资源也颇为丰富。在这里,你可以漫步在林间小道,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鸟儿欢快的歌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能被抛诸脑后。

作为湖北省新兴的旅游目的地,洈水旅游度假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游玩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为大家带来独特而难忘的游玩体验。

2. 卸甲坪旅游区

卸甲坪旅游区地处荆州市松滋市西南边陲,地理位置独特,有着别样的韵味。

这里属于武陵山余脉,境内峰峦叠翠,放眼望去,群山连绵,一座接着一座,像是大地涌起的绿色波涛,气势磅礴。山上的植被郁郁葱葱,四季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春天山花烂漫,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红叶似火,冬天银装素裹,无论何时前来,都能欣赏到大自然绘制的绝美画卷。

溶洞遍布是卸甲坪的又一特色景观,这些溶洞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有的宽敞宏大,仿佛一座地下宫殿,里面的钟乳石、石笋等在灯光的映照下,呈现出千奇百怪的形状,有的像仙女下凡,身姿婀娜;有的像威猛巨兽,威风凛凛;还有的像层层宝塔,精致无比。每一处溶洞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和发现。

而说到卸甲坪,就不得不提这里众多的温泉了。曲尺河温泉度假邨深受游客喜爱,当你踏入这片区域,就能看到热气腾腾的温泉水升腾起袅袅白雾,宛如仙境一般。将自己投入那雾气缭绕、温暖舒适的温泉水中,疲惫与压力似乎瞬间就随着泉水飘走了,只留下满心的舒适与惬意。而且这里的温泉水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在享受温泉的同时还能滋养身体。

除此之外,这里浓郁的土家风情更是为旅游区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你可以漫步在曲尺峡,感受山峰叠映、碧水如镜的秀美风景;走进民俗博物馆,去了解土家的历史文化,欣赏那 “土家之花”—— 西兰卡普,透过它斑斓的颜色、精美的纹理,触碰那传承千百年的悠远民俗;还可以在土家馆子品尝特色美食,像健康的散养鸡、养生的葛根粉、软糯喷香的洋芋粑粑等等,然后围着篝火,和热情好客的土家族人们一起载歌载舞,尽情享受这充满欢乐与温馨的时光,体验一场与众不同的民俗文化之旅。

(二)人文历史类景点

1. 松滋博物馆

松滋博物馆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松滋历史和文化的游客来说,是一处必去的打卡点。

自 1986 年成立以来,它就承载着传承和展示松滋地域文化的重要使命。博物馆内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目前馆藏文物多达 2563 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 2 件、国家二级文物 38 件,国家三级文物 216 件,未定级的和一般文物 2307 件。

国家一级文物青峰山象牙化石,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之一,它于 1997 年出土,长 3.26 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象牙化石,还荣获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这一珍贵的化石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远古时期,让大家可以想象当时松滋这片土地上的生机勃勃,大象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场景。还有那明代玉雕三通杯,系 1987 年收购而来,玉质细腻、色泽晶莹、造型秀美、工艺精湛,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艺术创造力,让人不禁对那个时代的雕刻艺术赞叹不已。

除此之外,馆内还有松滋桂花树遗址出土的大溪文化典型的代表性器物彩陶直筒瓶以及宋代戏曲人物陶罐(仓)、明代的陶屋等众多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展品。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文物展品,仿佛展开了一幅松滋历史发展的长卷,从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到各个朝代的变迁,再到近现代的重要事件,都能在这里一一探寻,让人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独特文化。

2. 灵鹫寺

灵鹫寺在松滋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松滋最早的寺院,被誉为 “楚南名刹”。

这座古寺始建于晋朝,历经了岁月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虽在民国年间毁于战火,又在后来的岁月中,因修建洈水水库等原因多次遭受破坏,但它始终承载着人们的信仰与期盼,一次次地在原址或择新址复建。1997 年,经市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在清神路旁的降盗岭上按原貌复建,让这座古寺再次焕发出光彩。

寺院的殿宇宏伟壮观,共有六重,每一重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功能。第一重为戏楼大院,曾经想必是热闹非凡,上演着各种精彩的戏曲节目,给人们带来欢乐与文化的熏陶;第二重是韦陀四大天王殿,殿内的韦陀像庄严肃穆,四大天王像威风凛凛,守护着寺院的安宁;第三重是三尊佛殿,供奉着的佛像慈悲祥和,让人看了心生敬畏;第四重为罗汉祖师殿,一尊尊罗汉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有着各自的故事等待人们去解读;第五重是方丈禅房,是寺院高僧修行和生活的地方,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氛围;第六重供坐佛一尊,高达 10 米,旁边还有财神殿、百子堂,后面有经堂数十间,整个寺院显得气势恢宏,庄严肃穆。

常年以来,灵鹫寺香火旺盛,不仅是众多信徒朝拜祈福的圣地,也是江南地区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佛教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吸引着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感受那份独特的宗教文化氛围和古寺的庄严之美。

四、松滋市的特色美食

(一)传统名菜类

1. 松滋鱼糕

松滋鱼糕可是当地标志性的美食,有着颇为悠久的历史渊源。相传早在北宋时期,它便名满荆楚,王公大臣宴请时,常作为席上的头道菜,那时名曰 “头鱼宴”。到了明清,鱼糕制作普及至民间,但凡松滋各家有喜庆之日,这道菜那是必备的,久而久之,就成了别具地方风味的传统佳肴,要是到了松滋不吃或者不带点鱼糕,那可真是一大憾事呢。

其制作工艺十分讲究,要选用鲜鱼 10 斤左右,搭配上肥肉(除皮)2 斤,再准备 2 至 3 斤的清水,同时拌入适量的葱、姜、胡椒以及味精等佐料。先是把鱼肉仔细刮洗剔刺后沥干,将肥肉剁成泥状,一同盛入大盆内,接着加入蛋清,拌上佐料,放入适量食盐清水后,用力搅拌。怎么判断搅拌的程度是否合适呢?可以将糕料挤一小团放入水中试试,要是料不动就是缺水了,要是速沉那就是水多了,以动而不沉的状态为宜。然后把糕料平推入蒸格内,厚度大概在 5 厘米左右,上笼蒸 15 分钟,揭开后用干布沾去糕面汽水,将蛋黄匀涂于鱼糕面上,还可以用食用红花点饰一下,再蒸 10 分钟,起笼冷却便大功告成了。

食用的时候,将其切成长 8 至 10 厘米、宽 5 厘米、厚 0.8 至 1.5 厘米的条形糕块装碗成形,入笼回火再蒸至透,出笼返扣盘中,就能端上餐桌了。松滋鱼糕吃起来独具风味,有着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洁白柔嫩,入口消溶的特点,而且它还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美食,营养丰富,深受大家喜爱。

2. 杜婆鸡

杜婆鸡这道菜,在松滋那可是家喻户晓,它还有着 “杜家鸡”“沙道观鸡”“荆沙杜婆鸡”“松滋鸡” 等别称呢。这道菜的由来有两个版本,其一说是起源于湖北省松滋市沙道观镇的杜姓家族,早在两百年前的清朝,杜家有人在清廷内务府当差,机缘巧合从御膳房里学会了烹制烧鸡公的技法,还提炼成了菜谱。后来这位当差的年老致仕,辞官归乡后,便让家厨照着菜谱烹制出包括 “杜婆鸡” 在内的肴馔款待客人,慢慢地,这道菜的烹饪方法流出杜家大院,成了具有松滋当地风味的禽类菜肴。

另一个版本则是讲,发明 “杜婆鸡” 的主角是沙道观镇冠以夫姓的杜太婆。七十余年前,沙道观镇处在交通枢纽位置,杜家婆婆开了家小饭馆维持生计,专为过往司机供应炒菜热饭。这位杜太婆早年嫁入豪门,见多识广,又烧得一手好菜,她烧的仔鸡公,酱香味浓,油亮色重,颠覆了当地人只吃母鸡不食鸡公的饮食传统,深受客商司机喜爱,被大家誉为 “杜婆鸡”,名声也渐渐传开,先是在松滋当地成为节假日宴客的名菜,后来更是流传到了荆沙地区。

这道菜的食材搭配上,一定要选用鸡公仔,而且最好是活口现杀现做。烹饪时,先准备好土鸡一只(最好是当年的仔公鸡),冬瓜 750 克,青辣椒 4 个,大豆油、猪油各两大匙,啤酒一大杯。先是把鸡拔毛洗净去头尾,剁成 3 厘米见方的块(太大不易烧透),内脏也一并洗净切好;冬瓜削皮后切成 4 厘米见方的块备用,青椒纵分后,腰切成六块备用;再将蒜头、生姜洗净(蒜头用刀拍去壳即可,不可切碎,大概准备十多瓣)。接着锅烧热,放入大豆油、猪油,再放入花椒、干红椒、姜、桂皮、蒜头稍煸,随后倒入鸡块翻炒十来分钟(炒时可加少许水)。当鸡块烧至五六成熟时,加少许水焖两分钟,然后加盐、少许白糖,加豆瓣酱、酱油,翻炒后倒入啤酒,盖上锅盖再焖两分钟。待鸡肉已七八成熟且入味后,加入冬瓜块,稍炒后将鸡块、冬瓜一起盛入火锅(注意冬瓜块置于火锅底部),最后把青椒块均匀撒在鸡块上,并放少许味精,就可以边煮边享用了。

杜婆鸡吃起来鲜香可人,油而不腻,色泽金黄,鸡肉富有韧劲,越嚼越香,承载着浓厚的地域饮食文化,彰显出松滋与众不同的乡风乡情,也为湖北菜系增添了独特的风味。

(二)特色小吃类

1. 欢喜团

欢喜团是松滋颇受欢迎的特色小吃,它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关于它的名字,还有着一段温暖的故事呢,据传清末荆州城内有陶姓一家,在战乱中走散,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合家团聚,陶姓老人为了纪念团圆,便找出所存的糯米,经过淘洗、磨浆、沥干等工序后,掺入适量面粉和红糖,搓为小团,再蘸满芝麻,炸制成熟,成品十分甜美,一家人吃得其乐融融,后来就将其称之为 “欢喜团”,陶家也因善制 “欢喜团” 而出了名。

制作时,先是把糯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 1 天,磨成细浆,吊干成团,再将吊干的粉团捻碎搓成粉状,加入红糖、糖精、面粉混合均匀,加水擦匀搓透,饧一会儿备用。接着把浆团揉成条形,揪成一个个小剂(每个约重 35 克),搓成圆形,放入芝麻盆里滚满芝麻。最后,将麻油倒入锅中烧至七成熟,把生坯放入油锅氽炸,炸的时候可用锅铲推散开,待麻团稍漂浮时,用铁捞箕(笊篱)在锅边上轻轻按压,帮助麻团膨起(注意按压的力度不能过猛过大),一般炸至麻团外皮微硬,色呈褐红时就可以起锅了。

欢喜团的外观十分诱人,外面裹着芝麻或干果碎,一口咬下去,外脆内软,能感受到糖汁四溢,满嘴都是麻仁的香浓味道,在节日和庆典时,它更是有着团圆快乐的美好寓意,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2. 松滋烧饼

松滋烧饼是松滋特有的小吃,虽然之前有多种口味,但现在好像只剩下红糖烧饼比较常见了。它的制作步骤很是精细,先是把面粉和酵母混合在一起,用筷子搅拌,同时加入温水,等面粉成棉絮形状后,用手揉成比较软的团,放置一旁发酵一个小时。在面发酵的同时,可以准备馅料,将芝麻酱和香油进行搅拌,搅拌时加上少量的水,搅拌均匀备用。

面发好之后,用擀面杖擀成大片,在大片上均匀地抹上芝麻酱,然后再放上红糖(要确保芝麻酱和红糖都涂抹均匀),接着将放上红糖的大片卷成卷,从面的两边开始折叠,弄成一个方块,再用擀面杖均匀地擀开,分成两个大片。分好之后,每片都要卷起来,卷的大小要一样,再把卷好的都用手捏成球的形状,放到一旁等上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