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荆州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790号-2
2024-12-18
江陵县的得名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势特点紧密相关。据《大明一统名胜志・湖广荆州府志胜》卷 8 记载:“近地无高山,所有皆陵阜之属,故名江陵。” 同时,清光绪《荆州府志》卷 1《地理志・沿革》也提到,江陵 “以地临江,故名”。
从地势来看,此地临江,有着长江穿流而过的独特地理优势,水运交通在古时便较为便利,为区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周边区域近州无高山,放眼望去,大多是陵阜,也就是丘陵、土山之类的地貌。这样的地势在古时的城池选址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相对平缓又临江的地方,利于人们聚集生活、开展生产活动,也便于城市的建设与防御布局等。
可以说,古人依据这临江且多陵阜的环境特征,赋予了这片土地 “江陵” 之名,简单的两个字,却生动地概括了此地的地理风貌,也承载着这片土地上千年的历史记忆,伴随它经历朝代更迭、岁月变迁,一直流传至今。
江陵县历史悠久,其名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经历了诸多变更,见证着岁月长河中的风云变幻。
早在先秦时期,公元前 278 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秦将白起拔郢,置郢县,不久后便分郢置江陵县,归属南郡管辖,这也是江陵作为一个县级行政单位较早的记载。
到了新朝王莽改制时,江陵县被更名为江陆县,不过这一名称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不久之后便又恢复了江陵这个称呼。东汉时期,郢县被废除,并入了江陵县,并且江陵成为了南郡的治所所在。
晋代时,江陵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兼为荆州治所,同时还在境内侨置了云中、九原、定襄、宕渠、广牧、新丰六县,归属新兴郡管辖。
南朝时期,齐和帝萧宝融、梁元帝萧绎、后梁萧詧等都曾在此建都,使得江陵一时成为了重要的政治中心,承载着王朝的兴衰荣辱。
五代十国时,荆南国高季兴也选择在此建都,让江陵继续在历史舞台上有着较高的关注度。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 年),江陵县的区域划分出现变动,从其中析置出了潜江县。
元朝时,此地为中兴路,同时江陵县一分为二,西边依旧称作江陵县,治所在沙市;东边设立了中兴县,治所在赤岸(今江陵县白马寺镇赤岸村)。
明清时期,江陵县隶属荆州府。
近现代以来,1914 年属荆南道,1921 年属荆宜道,1949 年属荆州专区。后续又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如 1994 年 9 月 29 日批准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设立荆沙市(地级)和沙市区、荆州区、江陵区;1998 年 7 月 2 日又批准撤消江陵区,重新设立江陵县,一直延续至今。
从这些名称的变化可以看出,江陵县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伴随着政治格局、地域划分等因素的改变,不断变换着自身的名称标识,但始终是荆楚大地上的重要区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江陵县的人口规模在区域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截至 2022 年末,江陵县常住人口为 29.99 万人,其所在的荆州市是湖北省的重要城市之一,江陵县的这一人口数量在荆州市的各个区县中有着自身独特的占比情况。从面积来看,江陵县总面积 1048.81 平方千米,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近 30 万人口,人口分布在各个乡镇、管理区以及县城区域内,共同构成了充满活力的江陵社会。
而且,江陵县的人口数量也处于动态变化中,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以及相关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或吸引更多人口流入,或出现少量人口自然变动等情况,这些变化也持续影响着江陵县的社会结构、资源分配以及未来发展的诸多规划等,比如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上,就要依据人口数量和增长趋势去合理布局学校、医院等资源,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江陵县的人口结构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这里以汉族人口为主,汉族同胞构成了江陵县人口的主体部分,传承着悠久的华夏文化,也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参与到县域的建设发展之中。
同时,江陵县还拥有着丰富多元的少数民族群体,涵盖了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傣族、黎族、佤族、畲族、景颇族、土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等共计 24 个民族。据统计,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 1949 人,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土家族、壮族、回族、苗族占有相对较大的比例。这些少数民族同胞带着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在这里生活,与汉族同胞相互交融、相互学习,共同为江陵县增添了别样的民族风情和多元文化色彩,比如在一些传统民族节日时,各民族的庆祝活动也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场景,让人们感受到多民族聚居的和谐与美好。
在荆江大堤的镇安寺铁牛,是江陵县境内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它坐东朝西,凝视着长江,背靠着荆江大堤,坐落于滨江公园之中。铁牛本名 “角端”,这一名称出自《宋书・符瑞志》,是传说中的神兽。
清咸丰九年(1859 年),荆州知府唐际盛督导修郝穴新垲堤成后,打造了角端用以镇水。角端外形如犀牛,原本有朝前分岔的独角(可惜角毁于战火),所以民间习惯称之为铁牛。牛身上有着 63 字的篆体铭文,赞颂其品德,左腹部还刻有楷书铭文记录监制人、金火工甘福兴等信息。这尊铁牛高 1.8 米,通高 3 米,宽 0.9 米,外实内空,昂首鼓目,气势不凡。
从历史意义来看,它是中华第一堤的标志,更是人民群众战胜洪水的象征。过去荆江水患不断,古人依据蛟龙畏铁、牛属土且土能制水的说法,铸造铁牛安镇水滨,期望能保大堤安稳,抵挡洪水肆虐。尽管在历史上荆江大堤仍多次出现溃口等险情,但铁牛承载着人们对于安定生活的期盼以及与洪水抗争的顽强精神。
历经岁月变迁,新中国成立后,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如周恩来、李先念、李富春、赵紫阳、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温家宝等都曾先后来此视察,彰显出它的重要地位。1987 年 5 月经江陵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 年 11 月,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升级为全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已成为周边群众乃至外地游客观光休闲的好去处,人们来到此处,既能欣赏长江的壮阔景色,又能感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江陵县沙岗镇有着著名的红军街,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早期旧址就位于此,并且是第七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并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片旧址涵盖了诸多重要的地方,像鄂西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会议旧址、鄂西红军印刷厂旧址、鄂西特别委员会旧址、鄂西少共总部和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旧址、中共江陵县委员会旧址和江陵县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江陵县贫民协会旧址、江陵县苏维埃政府五区区委机关旧址、鄂西教导大队兵运训练班旧址、贺龙指挥机关旧址、贺龙旧居、许光达旧居、邓中夏旧居、彭之玉旧居、柳直荀旧居、周逸群旧居等 15 处旧址和旧居。
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1927 - 1932 年期间,周逸群、贺龙、段德昌、邓中夏、许光达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抵达沙岗领导革命斗争。他们将白鹭湖游击队与监、沔游击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后合编为红二军团,还组建了鄂西特委。当时,沙岗老街(也就是如今的红军街)成为了鄂西特委、鄂西政府机关的所在地,并且创设了红军医院、红军兵工厂、红军被服厂、红军军政干部学校(列宁大学)等后勤与组织保障基地,还召开了湘鄂西第一次扩大会议和第三次党代会。在党中央和鄂西特委的领导下,红色根据地不断扩大,延伸到监利、石首、天门、潜江、沔阳、荆州、当阳、远安、公安、松滋等地,成为了湘鄂西早期红色革命的策源地。
这里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们为了理想、为了国家和人民英勇奋斗的革命斗争历史,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如今,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大家希望能亲身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熠熠生辉。
江陵博物馆是湖北省内重要的博物馆之一,馆内收藏有大量的珍贵文物,种类繁多,涵盖了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等。这些文物犹如一部部无声的史书,生动地展示出江陵的千年历史以及民俗风情。
比如青铜器,它们造型精美、工艺精湛,有的铭刻着古老的文字符号,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交流、生产水平等提供了重要线索;陶器则展现出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用具样式以及审美观念,从中可以看到古人质朴又充满智慧的生活点滴;玉器更是体现了古人在雕琢工艺上的高超造诣,那些温润的玉石被打磨成各种精美的饰品、摆件,反映出当时的礼仪文化和审美追求。
通过馆内陈列的一件件文物,游客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回到古代的江陵,领略这座古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繁华与变迁,感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创造出的灿烂文化,深入体会其深厚的底蕴,进而对江陵这片土地有更加全面且深刻的认知。
龙渊湖公园地处江陵大道与龙桥路之间,东接规划居住区,西临荆江大堤,占地面积 34 万平方米,其中水体面积就达 21 万平方米,与铁牛矶公园对角相望,位于江陵大道与滨江大道交界处,是自然形成的一片湿地区,共 18.3 公顷。
这里的湖景美不胜收,山水比例恰到好处,达到了黄金分割的精妙状态,营造出一种让游客能自然而然融入其中的人文氛围。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周边绿树成荫,花草繁茂,四季景色各异。园内还有以 “鹤” 为主题设计的广场,比如鹤寿广场,广场上的鹤元素雕塑栩栩如生,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给公园增添了几分灵动与雅致。
作为集文化娱乐、生态湿地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龙渊湖公园是居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人们可以在湖边悠闲地散步,呼吸清新的空气,欣赏自然美景;也可以在广场上休憩聊天,看孩童们嬉笑玩耍;还能沿着园内的小径去探索那些充满野趣的角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而且周边配套设施也较为完善,交通便利,方便人们前来游玩。
荆州星岛生态旅游景区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马家寨乡,距离荆州城区 30 公里,原名南兴洲,有着 400 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独特的长江冲积地貌,平均海拔 42.5 米,周长 4500 米,总面积 5000 余亩。
景区以自然风光和生态文化为主打特色,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这里四面环水,有着柔软的沙滩,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让人仿佛置身于海边度假胜地;还有大片的芦苇荡,到了芦花盛开的时节,芦花漫天飞舞,如梦如幻;此外,岛上野花遍地,树林郁郁葱葱,处处彰显着大自然的生机与野趣。
这里适合在春季前往游玩,那时万物复苏,岛上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野花绽放,香气四溢,呼吸间都是清新自然的味道,游客可以漫步在花丛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馈赠,也可以在沙滩上嬉戏玩耍,尽情享受惬意的时光,是人们远离城市喧嚣,亲近自然的绝佳选择。
江陵县滨江公园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它毗邻长江,与长江仅一步之遥。站在公园内,便能将长江沿岸的风光尽收眼底。
沿着江边漫步,可以看到江水滔滔,奔流不息,感受着长江的雄浑壮阔。尤其在特定的时节,岸边还会盛开大片的向日葵,金黄色的花朵迎着阳光绽放,与湛蓝的天空、奔腾的江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整个公园环境清新自然,绿树成荫,草坪如茵,微风拂过时,带来阵阵江水的湿润气息,让人心旷神怡。这里不仅是欣赏长江风光的好去处,也是周边居民休闲放松的常去之地,人们可以在这里晨练、散步、放风筝,尽情享受惬意的生活,感受大自然与城市生活的完美融合。
在江陵的诸多美食中,江陵铁牛饼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与风味。相传在清咸丰年间,时任荆州知府的唐际盛率众抗洪,成效显著,后来更是亲督铸铁牛矶一尊,立于郝穴镇用以镇水患。因他抗洪治水有功,后要入京任职,在离任赴京前,来到郝穴铁牛矶,手抚铁牛头告别。当地百姓听闻后,纷纷赶来,大家都不舍这位为民办实事的好官,于是将准备的牛肉饼赠予他,为表感激,便把这牛肉饼取名为 “铁牛饼”。虽说岁月悠悠,这个故事已难以确切考证,但它却在江陵当地广为流传,承载着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记忆以及对为民奉献精神的赞颂。
发展至今,江陵铁牛饼沿用传统配方,同时结合现代工艺制作,已然成为了江陵极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从制作工艺来讲,先是将原材料经过和面、搅料、上机、注馅等流程,经过现代工艺的流水线作业,铁牛饼初步成型,随后进行冷藏处理,以蕴藏其独家风味。烹饪时方法简单快速,拆开包装除去内层薄膜,放到电饼铛或平底锅,锅内放少量油煎 4 分钟,再翻面煎 3-4 分钟,直至两面金黄,色泽诱人的成品便制作完成了。
刚出锅的铁牛饼,外皮酥脆,用手轻轻一掰,就能听到 “咔嚓” 的声响,而里面的肉馅饱满,咬上一口,油香、肉香、葱香瞬间在口中交融在一起,越嚼越香,回味无穷。无论是作为早餐开启美好的一天,还是当作旅途之中的解馋小吃,都备受人们喜爱,也成了众多游客来到江陵必尝的美食之一,在游客心中有着颇高的地位。
江陵酱油面,堪称江陵美食中的一绝,有着独树一帜的风味特色。它最大的独特之处在于,整碗面无需添加味精、鸡精提鲜,仅靠着简单常见的酱油、猪油、面条、汤和葱这几种食材,就能调出醇厚且令人回味无穷的味道。
面条选用的是现轧的新鲜碱水面,十分筋道,吃起来爽滑又有嚼劲,每一口都能感受到面条的弹牙口感。猪油则是与江陵当地产的菜籽油经过特定比例调和,再用慢火熬制 5 小时的大骨高汤搭配上精心酿制的酱油,撒上些许葱花点缀,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酱油面便呈现在眼前。当端上桌时,那浓黑的酱油汤里泡着劲道的面条,再配上绿的香葱,清亮的猪油浮于汤面,几种香味相互交融,合成了酱油面独特的香味,令人食欲大增,往往是一碗到手,面尽汤绝,让人忍不住把汤都喝得一干二净。
对于江陵人来说,江陵酱油面承载着儿时的记忆,那是长辈在厨房里用心烹制的味道,是街头巷尾熟悉的烟火气息。即便在如今食物种类繁多、各种美食层出不穷的时代,它依旧凭借着这份独有的韵味,成为了江陵地域美食的一张闪亮名片,吸引着不少外地人慕名前来品尝,只为感受那一口记忆中的醇厚滋味。
江陵花糕,这道美食有着颇为悠久的历史,背后还流传着诸多传说故事。相传它与舜帝妃子女英有关,也有说法称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成为了楚宫廷的头道菜,历经岁月变迁,传承至今,已然成为了荆州地区逢年过节必备的 “头子菜”,俗称 “杂烩头子”,有着典型的水乡特色,还寓意着 “年年有余,步步高升” 之意,备受人们喜爱。
其制作工艺较为讲究,一般以鲩鱼肉为主要原料,要先将鱼肉剔成薄片,放在清水中浸泡一个小时左右,把肉中的血丝彻底清除,以保证鱼糕的色泽洁白无瑕,接着把鱼刺剔除干净,再将处理好的鱼肉剁成细腻的鱼茸,与适量的肥膘肉、鸡蛋清等辅料按照精准的比例混合搅拌,然后放入蒸锅蒸制。在出锅前,还需在凝固的鱼糕表面抹上一层薄薄的蛋黄液,再次蒸制一段时间后,一道清香可口、外形美观的江陵花糕才算大功告成。
江陵花糕不仅有着美好的寓意,营养价值也颇高,富含优质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吃起来口感鲜美,有着鱼肉的鲜嫩,却又不见鱼肉的形态,入口即化,清香滑嫩,回味悠长,无论是作为家宴上的佳肴,还是馈赠亲友的礼品,都非常合适,如今更是成为了江陵当地响当当的招牌美食,彰显着江陵独特的饮食文化魅力。
除了上述几种极具代表性的美食外,江陵县还有许多其他特色美食,同样令人赞不绝口。
比如沙岗卤甲鱼,这是一道荆州的传统名菜,选用二到三两的野生甲鱼为主料,取之于洞庭湖的甲鱼更是肉质鲜美。制作时先将甲鱼洗净晾干水分,再用高汤熬制,放入由十来种香味调制而成的香料包进行秘制传统风味卤水卤制,卤制过程中要确保卤水完全浸没甲鱼,卤好后不要着急捞出,需浸泡十分钟左右再装盘,最后淋上卤汁。卤好的甲鱼色泽漂亮、五香味十足,口感 Q 弹,富含丰富的胶原,那种独特的鲜美味道深受食客喜爱,是餐桌上的一道佳肴。
还有手撕麻椒鸡,这可是好友相聚时极佳的下酒菜。它的特点是香而不辣,微辣而不燥,肉质紧实,鲜嫩 Q 弹,经过独特的卤制和调味工艺,鸡肉充分吸收了麻椒的香味,吃的时候顺着纹理轻轻一撕,鸡肉的鲜香和麻椒的麻辣味瞬间在口中散开,让人回味无穷,越嚼越有滋味。
江陵锅块也不容错过,它通常会包入新鲜的牛肉或猪肉、梅干菜等馅料,然后迅速贴进炉膛里烘烤。出炉后的锅块,热腾腾的面香将肉香烘托到极致,而肥肉的油腻又被锅块吸纳化为无形,吃起来又香、又酥、又软,外皮撒上芝麻,两头尖,刷上辣椒酱后,咬上一口焦香酥脆,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