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沙市区简介

2024-12-18

一、沙市区名字的由来

(一)先秦至隋唐时期的称谓演变

沙市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名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初,沙市是楚国郢都设置在沙洲上的一个外港市镇,由于它处在长江中游地区极为重要的一处渡口位置(当时长江呈漫流状淌过整个吴、楚衔接地段,下一个渡口要到今安徽铜陵一带的古濡须坞),所以被称作 “津”,也就是渡口的意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江流的变化,这座沙洲逐渐北移,最终与长江北岸连为一体,到东汉时被叫做 “江津”,后来在此设乡,历史上便称 “津乡”,《后汉书》中对此还有特别记载呢。

到了唐朝,因其处于沙洲的顶端,故而得名 “沙头”,又称 “沙头市”。而 “沙头” 改名为 “沙市”,还与宋朝宰相(参知政事)王安石有着一段渊源。北宋熙宁元年(1068 年)岁末的一次早朝过后,众臣僚来到尚书省的花厅休息。当时还是翰林学士的王安石见右谏议大夫赵抃在一旁看公文,便有意搭讪,想让赵抃写首诗来让大家品赏。赵抃随即提笔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诗里提到了 “沙头放船寒月白”。王安石一看,这诗里的 “沙头” 正是自己十多年前写的《送王龙图守荆南》中的内容。原来,此前赵抃曾对王安石老长官王逵任职荆南府一事提出弹劾,而这次提及这首旧诗,其实是想借此挫挫王安石的锐气,因为他对王安石的若干变法主张心中颇有抵触。

赵抃还对 “沙头” 这个称谓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觉得此地在南北朝时就名扬天下,也就是古 “江津”,若乘舟溯江西上,此处是沙洲之头,可要是由巴蜀东下,这里就是沙洲之尾了,南朝时从京城建康朝西看,称其为沙头,而如今宋朝一统天下,没必要再依此说法。王安石听后,当下拿起桌上的毛笔,在诗笺上将 “沙头” 改作 “沙市” 字展示给大家,众人看后齐声喝彩。当时身为参知政事宰执政府的江陵籍当朝重臣唐介也称赞不已,认为二人此举难得,还代表家乡父老表示感谢。第二年,宋神宗赵顼正式委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从此,“沙头” 就正式改名成为 “沙市” 了。

(二)宋元明清时期名字的稳定与发展

进入宋代,沙市的城市发展迎来了新的阶段,朝廷在此设监镇,还筑起了沙市城,它便被命名为沙市镇,隶属于荆湖北路江陵县管辖。南宋咸淳末年(1274 年),沙市还建立了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了监镇这一职位。

到了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 年),沙市改属河南行省上路总管府江陵县。天历二年(1329 年),江陵县的县治设在了沙市(下辖沙市镇),这也进一步凸显了沙市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明代时,洪武七年(1374 年),江陵县改属湖广行省荆州府,县治设在沙市。虽然后来在 1424 年县治迁到了荆州,但沙市依旧归江陵县管辖。在明朝中后期,沙市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商业、手工业,成为了全国十二大商业都会之一,声名远扬,各地的商贾云集于此,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城市呈现出一片热闹繁华的景象。

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沙市设立巡检司,被称作沙市司,隶属湖北省荆州府江陵县。雍正元年(1723 年),清政府决定将荆州府通判移驻沙市,设通判厅于青石街(现中山路),俗称 “三府”。雍正元年之后,沙市在行政区划上虽属江陵县,但行政机构设置则与县相当,直隶于荆州府。雍正七年(1729 年),荆州府粮盐通判厅移驻沙市,咸丰元年(1851 年),因川盐下运,荆州府同知厅也移驻沙市。光绪二年(1876 年),沙市改称为南乡,废除巡司,设置汛,称为沙市汛,依旧隶属江陵县。

从宋元到明清,尽管历经朝代更迭,沙市在行政区划上有所变化,但 “沙市” 这个名字基本稳定了下来,并且在不同时期持续发挥着重要的区域作用,成为长江之畔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城市的兴衰起伏。

二、沙市区的人口情况

(一)人口总量与分布特点

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在 2020 年 11 月 1 日零时,沙市区常住人口为 504893 人,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490598 人相比,增加了 14295 人,增长幅度为 2.91%,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0.29%。

从家庭户与集体户情况来看,全区共有家庭户 187135 户,家庭户人口为 466840 人;集体户 8702 户,集体户人口为 38053 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2.49 人,相较于 2010 年减少了 0.35 人,这一变化侧面反映出家庭结构等方面的演变趋势。

在辖区内各个镇、街道的分布上,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特点。比如联合街道常住人口较多,达到了 137377 人,而西湖街道常住人口相对较少,为 8240 人。像解放街道常住人口有 108072 人,崇文街道为 56285 人,胜利街道有 67390 人,朝阳街道为 51666 人等等。这些数据体现出各个街道在居住吸引力、功能定位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商业繁荣、配套设施完善的街道往往更能聚集人口。

从整体的区域发展联系角度而言,人口分布与沙市区的产业布局、公共资源配置等密切相关。城区内的街道由于集中了大量的商业、教育、医疗资源,像学校、医院、商场周边往往人口密度相对较高,是人们生活、工作、消费的集中地;而一些镇区域,可能更多依托特色农业、工业等产业吸纳人口,比如岑河镇有着纺织等产业,会吸引不少劳动力就业并在此居住生活,其常住人口有 36373 人。各个区域的人口分布情况共同构成了沙市区的人口居住版图,也影响着未来区域进一步的规划与发展走向。

(二)人口结构分析

在性别构成方面,沙市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 252444 人,占比 50%;女性人口为 252449 人,占比同样为 50%。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00,和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了 3.54 个百分点,这显示出男女比例趋于平衡的态势。

从年龄结构来看,0-14 岁人口为 64008 人,占比 12.68%,反映出少年儿童群体的规模;15-59 岁人口为 330063 人,占比 65.37%,这一庞大群体是沙市区劳动力的主力军,支撑着区域内的各行各业发展;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110822 人,占比 21.95%,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77595 人,占比 15.37%,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 岁人口的比重增长 1.98 个百分点,15-59 岁人口的比重减少 9.43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增长 7.45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增长 6.51 个百分点,说明沙市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在逐渐加深,养老等相关社会服务保障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受教育程度方面,全区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07217 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14256 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64753 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85590 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每 10 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 21236 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 22630 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 32631 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 16952 人。文盲人口(15 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 4705 人,和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 2.29% 下降为 0.93%,减少了 1.36 个百分点,这体现出沙市区教育普及工作成效显著,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在不断提升,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产业对于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三、沙市区的旅游景点

(一)历史文化古迹类景点

1. 章华寺

章华寺坐落于湖北荆州市沙市区东北隅的太师渊(原属江陵县),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 “铁女寺” 同为 “荆州二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泰定年间(公元 1324 - 1327 年),不过它的得名却和更早的楚灵王六年(公元前 535 年)所修建的章华台有关,因建于章华台旧址上,故而取名为 “章华寺”,至今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了。

章华寺坐北朝南,沿老中轴线自南而北,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韦陀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堂和后山门等,建筑面积达 1.8 万余平方米。而在东侧的新中轴线自南向北还修有千佛和平多宝塔、五百罗汉绕千手千眼观音殿、多宝殿等建筑。其藏经楼内藏有诸多珍贵文物,像是清慈禧太后颁赐的龙版《大藏经》7168 卷,还有缅甸僧人所赠的玉观音两尊等,文化底蕴深厚。

寺内的景观也别具特色,有着中国第一古梅 —— 楚梅、沉香古井、唐代银杏树等古迹。那株古老的腊梅,仿佛是岁月的见证者,在寺中静静绽放,幽远的花香似乎能带着人们穿越时光,感受历史的韵味;而高大挺拔的银杏树,每到秋季,金黄的树叶随风飘落,给这座古寺增添了几分诗意与宁静。章华寺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那袅袅梵音,萦绕在寺内的每一个角落,让前来游览的人们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也吸引着众多香客与游客慕名而来,感受它独特的魅力,无论是春日赏花,还是秋日赏银杏,都别有一番滋味。

2. 张居正纪念馆

张居正纪念馆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首辅路 16 号,它又称张居正墓园,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荆州著名的文物景点和游览胜地,占地面积约 10000 平米,这里是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死后葬身之所。

该纪念馆开放时间是 08:00 - 18:00,主体建筑分布在南北一条轴线上,由仪门、庭园、半月池、张居正塑像、神道、墓碑、及纯忠堂、太岳堂等 8 部分组成。神道两侧的石人、石马、石羊、石虎两两成双,显得庄严肃穆。庭园两厢附属建筑东侧为太岳堂,堂内展出有张居正画像、《帝鉴图说》等珍贵文物以及他的生平简介,西侧则是纯忠堂。园内还有亭、廊环绕,砖石铺地,并且种植着银杏、香樟、松柏及梅竹等植物,整个墓园的结构是按照明代墓葬等级制度布局的,古朴典雅,为人们凭吊先贤、访古探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休憩场所。

馆内所展示的这些文物、史料,对于研究张居正的生平以及他所做出的历史贡献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张居正作为明代杰出的改革家、政治家、朝政首辅,他在内政上整顿官僚机构,裁汰冗员;军事上加强边备,筑堡练兵;经济上施行 “一条鞭法” 并注重兴修水利,对当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里,人们可以透过这些留存下来的物件,去深入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张居正的雄才大略与家国情怀,周边宁静的环境也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们能静下心来,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3. 万寿园

万寿园座落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荆江大堤古观音矶头之畔,它是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因园内拥有始建于南宋年间的 “万里长江第一矶”—— 观音矶和明代嘉靖年间筑建的 “万寿宝塔” 而享誉海内外,占地面积达 1.6 万多平方米。

这座园子独具特色,它集文物古迹与长江防洪史迹为一体,园内整体建筑均取明代仿古形制构建,清幽淡雅,玲珑精巧。步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树夹道,花坛中央耸立着的太湖奇石披绿滴翠,仿佛在迎接八方来客。穿过二道园门 “寿苑”,便能看到雕工精美的 “四龙壁”,壁上四条祥龙在天际云海中翻腾遨游,栩栩如生。

而万寿园的核心景点万寿宝塔更是别具一格,它建于嘉靖年间,砖石砌筑,八角七级,高 40 余米,塔身外壁各层均装有汉白玉雕刻佛像 87 尊,顶装有铜铸鎏金塔刹,上刻《金刚经》全文,内有石碑 102 块,浮雕砖刻 2347 块,其砖刻艺术堪称荆楚之绝。更奇特的是,由于荆江大堤逐年加固高筑,塔身陷于堤面以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下奇塔。观音矶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风貌,它又名 “象鼻矶”,建于南宋,因矶上建有 “观音寺” 而得名,数百年来为化解荆江危险起到了重大作用,是荆江大堤著名的险工险段,观音矶顶承江流,挑杀水势,维护江堤,位置险要,对控制荆江河势变化、稳定岸坡和保护荆江大堤安全起着关键作用。

登上万寿宝塔,极目远眺,南可观滔滔江水,北能瞰新城风光,东可看旭日东升,西可望三国古城,瑰丽壮观的景色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也正因如此,万寿园成为了游客们喜爱的特殊园林景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现着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独特价值。

(二)自然风光与休闲公园类景点

1. 荆襄河湿地公园

荆襄河湿地公园是一个以湿地生态为主题的公园,它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园内遍布着各种各样的植物,从水生植物到岸边的花草树木,种类繁多,形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世界。在不同的季节里,这些植物展现出不同的风貌,比如春日里,百花争艳,嫩绿的新芽冒出枝头,处处充满着生机;到了秋季,金黄的树叶与多彩的花卉相互映衬,仿佛一幅绚丽的画卷。

这里也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鸟儿们在这里觅食、栖息、繁衍,常常能看到它们穿梭在树林间、翱翔在天空中,时而发出悦耳的叫声,为公园增添了灵动的气息。对于喜爱观鸟的游客来说,这里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去处,不仅可以近距离观察到各种鸟类的生活习性,还能在欣赏自然之美的过程中,激发知鸟、爱鸟、护鸟的意识。

荆襄河湿地公园四季皆有不同的韵味,适合游客游玩的季节较多,春季踏青赏花、夏季避暑纳凉、秋季赏叶观鸟、冬季感受宁静的氛围,都别有一番趣味。而且园内还开展了诸多休闲活动,像立新街道江津西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曾在此开展 “九九重阳节 健步走” 活动,人们沿着步道前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一边欣赏沿途的自然风光,一边享受健康生活带来的快乐;平日里,也有不少市民会在这里散步、慢跑,享受惬意的时光,充分体现了它的生态保护与旅游观赏价值,让人们在城市中也能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沙市洋码头柳林洲段公园

沙市洋码头柳林洲段公园所处的位置赋予了它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它临江而建,站在公园内,便能欣赏到壮阔的长江景色,尤其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那绝美的日落景象令人陶醉,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市民驻足欣赏。

公园内的设施也十分完善,适合不同人群前来游玩。对于女生来说,这里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是拍照打卡的好去处,随便一拍都能留下美美的照片;而对于低幼宝宝,公园内设有一些安全又有趣的游乐设施,像滑梯、跷跷板等,让孩子们可以尽情玩耍,享受快乐的童年时光。同时,这里还会不定期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在沙市洋码头文创园,就时常会有创意雕塑、画作和手工艺品展示,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各种充满艺术气息的作品,还能参与到 VR 体验、陶艺制作等有趣的互动项目中,既能放松身心,又能感受到艺术与生活的碰撞,充满了休闲放松的氛围,已然成为了市民和游客秋日休闲游玩的热门打卡地。

四、沙市区的特色美食

(一)传统早点类美食

1. 早堂面

早堂面在沙市有着超百年的历史,承载着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与饮食文化,是沙市人心中无可替代的传统早点。

其制作工艺颇为讲究,食材的选用就十分严苛。要用上活鳝鱼、老母鸡、五花肉、猪大骨、鲫鱼等,先将这些食材处理干净,比如鸡腿排骨洗净后灼水,去除血水后再洗净放入大汤锅,鲫鱼则需用专用的布包包裹起来,以防鱼刺混入汤中。接着,在汤锅中加满水,放入姜片,先用大火煮开,之后转小火慢慢熬制。那熬汤的过程就如同一场美食的魔法仪式,火红的炉火舔着锅底,鳝鱼、老母鸡在大铁锅里翻滚,蒸气升腾间,各种食材的精华被逐渐浓缩到一锅乳白色的高汤里,这高汤便是早堂面的灵魂所在。

碱水面煮熟后放入碗中,再依次放入精心准备的各类码子。先是用肉皮加七分肥的五花肉炖成的小码子,然后是手撕的鸡脯肉丝、切成薄片的精瘦猪肉、炸得酥香松脆的鳝鱼骨头等大码子,最后撒上一把喷香的本地小葱,一碗早堂面才算大功告成。

吃起来,早堂面的口感更是令人叫绝。面条细而长,柔韧又爽滑,汤汁浓郁鲜美,有着鸡、鱼、肉的混合香味,却丝毫不会让人觉得油腻。那鳝鱼的酥香、鸡肉的鲜嫩、瘦肉的醇香汇聚在一起,瞬间就能征服味蕾。在沙市,无论男女老少,很多人都习惯用这样一碗鲜美的早堂面开启美好的一天,它已然成为沙市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街头巷尾的早堂面馆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人们对这份传统美味的热爱与执着。

2. 元豆泡糯米

元豆泡糯米是沙市极具特色的传统早点小吃,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是大家餐桌上常见的早餐选择。

原料主要有豌豆、糯米和猪骨等。先把糯米淘洗净,用清水浸泡 2 小时,捞出冲洗净后,用旺火蒸熟,并且要注意保温。豌豆洗净后,用旺火沸水煮 2 小时,直至粉烂熟透,沥去豆皮,连汤放在盆内备用。同时,锅置中火上,加入 12000 克清水烧沸,将猪骨洗净入锅煨煮,一直煮到汤汁沸腾变得酽浓,呈现出乳白色时,再放入精盐调好汤味。

准备好这些后,取适量的碗,逐碗放入熟糯米、熟豌豆,再加入适量的熟猪油、一勺骨汤,挑入味精,撒上葱花,一碗元豆泡糯米就做好了,辣椒酱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随用随取。

成品的元豆泡糯米,糯米粘滑,豌豆软烂,汤汁油润,豆香扑鼻,鲜咸中略带一点辣味,吃起来开胃爽神,让人回味无穷。在沙市的清晨,大街小巷的小吃店里,常常能看到食客们惬意地品尝着这道美食,感受着它带来的独特滋味和满满的暖意。

(二)特色小吃与名菜类美食

1. 沙市蒸烤包

沙市蒸烤包作为地方特色小吃,有着独特的魅力,外观上就十分诱人,包子皮薄馅多,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它的馅料种类多样,常见的有荤素搭配的馅料,比如用肥瘦相间的猪肉,加入姜、适量盐、蚝油、五香粉等调料,用菜刀细细剁成肉糜,再和切好的洋葱丁混合,加入植物油,用筷子朝着一个方向搅拌均匀,静置一段时间让馅料充分融合入味。也有一些会加入其他特色食材,像有的店家会在馅料里添加虾仁等,让口感更加丰富。

制作好的包子经过蒸烤后,外皮呈现出微微的金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一口咬下去,先是感受到薄而有韧性的外皮,接着馅料的鲜美滋味在口中散开,那咸香适中、汁水丰富的口感,让人吃得停不下来,无论是当作早餐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还是作为平日里的点心解馋,沙市蒸烤包都凭借其独特风味,在众多美食中占据着一席之地,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2. 龙凤配

龙凤配这道传统名菜在沙市的美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承载着三国时期的故事与传说,是一道充满文化韵味的佳肴。

它选用的都是荆州当地的特产食材,主要是大黄鳝和凤头鸡。制作时,先将鳝鱼收拾干净后平放在砧板上,背朝下,用刀在鳝身上剞成人字形,抹上湿淀粉。把猪肉剁成茸,加盐、淀粉、姜末、鸡蛋液拌成肉馅,酿在鳝鱼上,用双刀轻轻在肉茸上排剁,使肉茸与鳝肉粘连在一起,之后放入油中炸至黄色,捞起放凉切成段在盘中摆成龙形。同时,将凤头鸡宰杀去内脏洗净,放入卤水卤透味,取出晾干后炸至金黄色捞出,切成块状,在盘中摆成凤形,再用萝卜刻成龙头凤点缀其上,最后淋上精心调制的卤汁便可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