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湘鄂西赤色军政干部学校旧址攻略

2025-01-18

一、探寻历史风云

在荆州市石首市东升镇焦山河社区北堤街 32 号 ,一座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清代建筑静静伫立,这里便是湘鄂西赤色军政干部学校旧址。踏入其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1928 年 2 月,周逸群、贺龙等革命先驱赴湘鄂西开辟革命根据地,途经石首时,在此主持召开了意义非凡的焦山河联席会议。这次会议为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点燃了石首地区的革命火种。此后,石首成为革命的热土,众多仁人志士投身其中。

1930 年,对于石首苏区而言,是极为关键的一年。贺龙、周逸群、段德昌、许光达、柳直荀等率领的红六军和红二军团先后在此驻扎,石首苏区迎来了鼎盛时期。彼时,革命力量蓬勃发展,苏区人民对未来充满希望。然而,国民党军队却对这片红色区域虎视眈眈,发起了大举进攻和围剿。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洪湖军校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不得不考虑搬迁。

而焦山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位于长江支流调弦河旁,东倚桃花山,西连上津湖,北通长江,南接洞庭湖。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进可攻、退可守,不仅是军事战略要地,更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基于此,湘鄂西特委毅然选址焦山河,将洪湖军校迁至此处,并更名为湘鄂西赤色军政干部学校。

这所学校由中央军委委派的刘鸣先担任校长,配备了政委、教育长、军需长等一系列领导班子,教官处更是汇聚了 30 余名政治、军事教官。学校广纳贤才,共选招学员 700 余名,其中女学员 30 名。同时,湘鄂西各县为提升地方武装赤教军的政治、军事素质,还抽调了 200 多名干部到军校委托培训。

1930 年 12 月 10 日,湘鄂西赤色军政干部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周逸群、段德昌、段玉林、董朗等湘鄂西党政军负责人亲临现场,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湘鄂西苏维埃《三日报》称此次开学典礼 “会场充满革命气氛,实开中国革命史上未有之新纪元”。

学校在艰难的环境中,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员们在这里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学习军事战略、战术,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知识。他们在战火中锤炼,在实践中成长。1931 年 1 月,面对国民党重兵对湘鄂西苏区的 “围剿”,军校迅速抽出 300 名学员,组成精锐主力营,投入到反 “围剿” 斗争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卓越的军事素养。同年 4 月,军校全体学员肩负起掩护苏区军民北撤到监利的重任,随后被编入湘鄂西警卫团,分配到部队基层担任政治军事干部,为革命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谭友林、夏耀堂等开国将领均出自这所学校,他们在后来的革命征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二、领略特色魅力

湘鄂西赤色军政干部学校旧址,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清代建筑,采用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为 500 平方米,面阔 15.5 米,进深 14.4 米 。其屋顶为悬山布瓦顶,历经岁月洗礼,虽有斑驳痕迹,却难掩古朴庄重之美。建筑整体呈二层楼房样式,布局规整,结构严谨。

踏入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大的门楼,飞檐翘角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鹰,彰显着独特的建筑风格。青砖灰瓦散发着历史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走进内部,木质的楼梯和栏杆保存完好,虽有岁月的磨损,但依然坚实。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照亮了墙壁上依稀可见的宣传标语,“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统治” 等字迹,虽已褪色,却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那火热的革命氛围。

在建筑的庭院中,几株古树郁郁葱葱,见证了这里的兴衰变迁。据了解,这些古树在学校创办时就已存在,它们如同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片红色土地。置身其中,仿佛能看到当年学员们在这里刻苦训练、热烈讨论的场景,感受到他们为了革命理想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这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革命火种的摇篮。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学校为红军基层领导力量的加强、红军队伍的建设以及战斗力的提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众多学员从这里走出,奔赴革命战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的艰辛与伟大,承载着无数革命先辈的热血与希望,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 。

湘鄂西赤色军政干部学校旧址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人们要铭记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它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定位红色坐标

湘鄂西赤色军政干部学校旧址,具体坐落于荆州市石首市东升镇焦山河社区北堤街 32 号。这里地处长江支流调弦河旁,宛如一颗镶嵌在山水之间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焦山河社区地理位置极为优越,东倚桃花山,那连绵起伏的山峦,植被茂密,四季景色各异,不仅为这片土地增添了自然的壮美,更在革命时期为红军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和隐蔽之所 。西连上津湖,湖水碧波荡漾,物产丰富,滋养着一方百姓,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北通长江,作为中国的黄金水道,长江为这里带来了便利的交通和繁荣的商贸往来,更为革命力量的物资运输和人员流动提供了重要通道 。南接洞庭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周边河网交错,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使焦山河成为了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 。

在交通方面,从石首市区出发,沿着宽敞平坦的公路驶向东升镇,道路两旁风景如画,田野、村庄、河流依次映入眼帘,让人在前往旧址的途中,便能感受到浓郁的乡村气息。进入东升镇后,根据清晰的路标指引,很快就能抵达焦山河社区。如今,便捷的交通网络让更多的人能够轻松地来到这里,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

周边的配套设施也十分完善。社区内有干净整洁的街道,街边有各类小店,为游客提供生活所需。附近还有环境优美的公园,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是游客休闲漫步的好去处。而在餐饮方面,当地的餐馆提供着丰富多样的美食,以鲜美的河鲜和地道的农家菜为主,让游客品尝到最纯正的当地风味 。

四、适配多元人群

湘鄂西赤色军政干部学校旧址以其独特的历史魅力和文化价值,吸引着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成为一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红色旅游胜地。

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这里无疑是一座珍贵的宝库。踏入旧址,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每一块青砖、每一片瓦砾,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他们可以在这里深入研究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程,探寻革命先辈们在艰难环境中坚持斗争的精神动力。通过对旧址的实地考察,以及对相关历史资料的研读,历史爱好者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填补历史认知中的空白,解开心中长久以来对这段历史的诸多疑惑。

学生群体来到这里,如同走进了一座生动的户外课堂。旧址所蕴含的丰富历史知识,为学生们提供了与课本知识紧密相连的实践素材。在这里,他们可以亲眼目睹革命时期的建筑风貌,感受当年的紧张氛围,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起来。通过参与旧址组织的各类研学活动,如听革命故事、参观展览等,学生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亲子家庭选择来到湘鄂西赤色军政干部学校旧址,为的是给孩子创造一次意义非凡的教育体验。在游玩过程中,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聆听革命故事,共同探讨历史事件,增进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可以通过讲述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一切的英勇事迹,引导孩子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学到历史知识,还能从革命先辈们的身上汲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意志品质。旧址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也为亲子家庭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好去处。一家人可以在游玩之余,享受温馨的亲子时光,留下美好的回忆 。

五、谨记出行要点

若你计划前往湘鄂西赤色军政干部学校旧址,提前了解相关出行信息必不可少,如此方能确保行程顺利,收获良好的参观体验。

旧址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的 9:00 - 17:00(16:30 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你可依据此时间,合理规划行程,避免因时间冲突而无法参观。需注意,如遇特殊情况,开放时间可能会有所调整,建议出发前通过官方网站或电话咨询确认 。

湘鄂西赤色军政干部学校旧址作为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深入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目前实行免费开放政策。不过,为了保证参观质量和文物安全,可能需要提前预约。你可以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电话等方式进行预约,预约成功后,在参观当天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前往即可。

在参观过程中,需严格遵守馆内规定,保持安静,严禁大声喧哗,切勿触摸文物和展品。旧址内的建筑和文物均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大家应共同爱护,避免对其造成损坏。同时,禁止在旧址内吸烟、丢弃垃圾,维护好环境的整洁与美观 。拍照留念时,请关闭闪光灯,以免对文物造成损害。另外,为了确保参观安全,馆内可能会限制参观人数,若遇到人流高峰期,可能需要排队等候,请耐心配合工作人员的引导。

若是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可先抵达石首市,再从石首市乘坐前往东升镇的班车,到达东升镇后,换乘当地的乡村巴士或打车前往焦山河社区北堤街 32 号。若你选择自驾,可通过高速公路导航至石首市东升镇,根据沿途的交通指示牌,能轻松找到旧址。旧址周边设有停车场,停车较为方便 。

周边还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如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这里的三棵黄芯树树干粗壮,上面刻着的红军标语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清晰可辨,是石首苏区人民跟随贺龙闹革命的有力见证。南岳山森林公园,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登上山顶,能将周边的美景尽收眼底。大家不妨在参观完湘鄂西赤色军政干部学校旧址后,顺道游览这些景点,进一步领略石首的自然风光和红色文化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