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荆州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790号-2
2024-12-17
公安县隶属于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边缘地带,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邻荆州,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其始建于公元前 202 年,距今已有 2200 多年的历史,是当之无愧的 “千年古县”,也是湖北省最早的县之一,历史底蕴可谓十分深厚,这里曾走出王竹溪等大批著名历史人物,还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呢。
公安县人文荟萃,同时又是全国重点粮食、棉花生产基地,物产丰饶,有着 “鱼米之乡” 的美称。全县总面积 2257 平方公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汇聚了众多优质旅游景点,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从自然风光来看,这里有山清水秀的湖泊,比如牛浪湖,湖水波光粼粼,周边山峦环绕,仿佛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让人流连忘返;还有那郁郁葱葱的森林公园,像黄山头国家森林公园,拥有壮观的山峰、瀑布和溪流等自然景观,漫步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仿佛置身于大自然打造的天然氧吧,无论避暑还是度假,都是绝佳的选择。
在人文景观方面,更是别具韵味。公安县是诸多历史名人的故乡,留存着众多承载历史记忆的古迹,像南平文庙,古色古香的建筑,精美的雕梁画栋,都彰显着曾经的辉煌与深厚的文化积淀;还有那诉说着岁月故事的三袁墓,见证着袁氏三兄弟曾经的文学成就,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与游客前来瞻仰、探寻。此外,像荆江分洪工程南北闸这般雄伟壮观的工程建筑,展现了当年人们的智慧与力量,也成为了如今别具意义的游览之地。
总之,公安县凭借其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索、游玩,去感受它独有的风情,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公安县的各个旅游景点,细细品味它们的美吧。
北闸风景区所处位置极具地理意义,它坐落在荆州市公安县埠河镇太平口的虎渡河与长江交汇处,与荆州古城隔江相望,史称虎渡口,曾经是商贸小镇,明清两代在此设有虎渡汛,还有重兵把守,是荆州通往洞庭湖的水上要道。后来为了镇服洪水,人们铸造铁牛一具立于江右大堤上,并将此地改名为太平口。
北闸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名称 ——《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长江流域上修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因位于荆江分洪区的北端,故而简称 “北闸”。其历史沿革承载着厚重的记忆,1952 年,为消除荆江水患,确保荆江大堤安全,在李先念、唐天际、林一山等地方军队和水利部门领导人的集体指挥下,30 万军民、技术工程人员从全国各地云集荆江,仅用 75 天时间,就建成了这万里长江上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可谓创造了世界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是一座当之无愧的 “治水丰碑”,彰显着军民团结、坚忍不拔的水利精神,有着独特的红色文化魅力,并且在 2016 年被纳入 “全国红色旅游经典名录”。
北闸风景区的规模与自然环境都十分可观。景区总体规划面积达到 2.42 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有 0.43 平方千米,其水质符合国家三类水质标准。而且,景区内大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米能达到 1500 个,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类区标准,这意味着游客身处其中,能够呼吸到清新且优质的空气,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的大氧吧之中。风景区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长江干支流,以及区内的自然承雨量,充足的水源也滋养着这片土地,让景区内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
北闸风景区内景观多样且极具特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宏伟壮观的防洪工程,全长 1054 米、共 54 孔的进洪闸,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那里,它始建于 1952 年,设计进洪流量为 8000 立方米 / 秒,在历史上多次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 1954 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时,北闸实施三次分洪,分蓄洪水 122.6 亿立方米,降低沙市水位 0.96 米,有力确保了荆江大堤、江汉平原和武汉市的安全,让人不禁感叹当年工程建设者们的智慧与力量。
沿着景区漫步,能看到秀美亮丽的绿色堤防,堤岸上植被繁茂,绿树成荫,与周边清澈明净的水体湖泊相映成趣,水中倒映着岸边的景色,宛如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景区内还有高大参天的古树名木,它们历经岁月洗礼,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此外,沃野千里的田园风光也别具韵味,让习惯了城市喧嚣的游客能够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偶尔还能看到一些稀有珍贵的野生动物穿梭其间,为景区增添了不少生机与野趣。
除了这些自然景观,北闸风景区的红色文化特色更是一大亮点。这里承载着厚重的治水精神,荆江分洪工程建设反映了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高瞻远瞩的集体智慧。景区内有诸多承载红色文化的元素,像屹立于景区北门广场的荆江分洪纪念碑,由中国建筑工艺大师莫紫尧设计,于 1953 年 4 月开工,同年 9 月完工,纪念塔从地面到塔顶为 11.63 米高,加上塔顶上一根铁臂和它擎起的红五星,共 13.17 米,正面镶嵌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象征,激励着后来人传承和弘扬治水精神。
同时,景区还有北闸风景区展览厅,从历史记忆、98 抗洪、领导关怀三大方面向游客展示了 1952 年北闸修建至今的珍贵历史资料,让人能深入了解北闸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水文化长廊伫立东引堤,塔柏高大挺拔,树下冬青修剪齐整,花坛里小黄杨、红继木等各展姿态,长廊两边展示着 “孙叔敖事迹”“大禹治水”“52 年建闸史”“54 年分洪”“九八抗洪”、“荆江分洪区” 等内容,兼具观赏性与科普性;纪念亭在进洪闸南、北各有一座,市区江堤上也有两座分立于纪念碑东西两侧,造型庄重灵秀,其上的图案印记着中苏人民的浓厚友谊;还有中流砥柱艺术雕塑,整体造型寓意深刻,将北闸的相关元素巧妙融合,展现出当年三十万工农兵大团结一心建设工程的伟大场景。
整个景区主要由 “一轴、两区、多节点” 构成,以水利工程、水文化观赏轴为脉络,串联起四季艺术花田和滨水活动区,多节点分布于入口服务区、工程保护区、湿地生态区、户外拓展区、农家乐体验区等不同区域,能够满足游客游览、休闲、学习、体验等多方面的需求,集中展示治水历史、抗洪精神、水利科普、文化传播、拓展体验与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处有着独特游览价值的好去处。
黄山头风景区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南部,处在鄂南湘北边界公安县、石首县、安乡县、津市四县市结合部,北枕长江、南望洞庭湖,东连公石省道,南接长常高速公路,荆东高速公路和 207 国道从北侧穿过,距荆州 100 千米,交通十分便利。其总面积达 110 平方千米,中心景区为 50 平方千米,是一处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游览胜地,也是周边佛教、道教信徒朝觐的圣地,同时还是红色教育基地以及休闲度假的 “天然氧吧”,电力、通讯、给排水、学校、医院、广播电视等基础配套设施完善。
这里突兀于千里平川之上的黄山,因 “土石皆黄色” 而得名。整个景区辖 14 个行政村,1 个居委会,1 个国有林场,总人口 4.5 万人,城区人口 1.2 万人。在 1992 年,它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批准为 “国家森林公园”,后续又陆续获得了 “重点口子镇”“省级风景名胜区” 等诸多称号,凭借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它的魅力。
黄山头风景区内有大小山峰 32 座,主峰海拔 286 米,可谓是 “千里平川,一山独秀”。站在主峰顶端,极目远眺,景色美不胜收。主峰顶端建有北宋时期的 “忠济庙”“谢公墓”,这些古建筑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南麓有着建于唐宋时期的 “南禅寺”,古寺静谧,散发着古朴的韵味,让人踏入其中便心生宁静之感;二顶的 “云霄宫” 建于宋代,更是为这片山林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在东麓,有着 “犀牛望月”“仙人掌” 等造型奇特的奇石,它们或形似、或神似,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赏、遐想连连;西麓则有掘于明朝永乐年间的 “白龙井”,井水幽深,仿佛藏着无尽的传说;北麓的 “连理枝”,象征着美好的情感,也成为了景区内独特的一景。这 “黄山头八景” 每一处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比如谢公墓,相传北宋年间,荆州刺史谢麟为官清正,知民疾苦,深受百姓拥戴,死后在灵柩路经黄山头时,陡然狂风大作,灵柩被引向黄山头大顶,棺材竖葬庙侧,后人为纪念他便修了此墓,一直以来,前来祭拜的人络绎不绝。
而且,黄山头的气象景观十分独特,它立于千里平原之上,山上、山下形成了明显的气候温差,气象各异。山上的云和雾瞬息万变,如花朵、像绸带、若面纱、似波涛,尤其是春秋有雾的早晨,站在山顶眺望,千里平川雾海茫茫,长江、湖泊、村庄、原野、万物都时隐时现出没于雾和云的海洋中,而山顶或是碧空如洗,或是万道霞光,恰似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更令人称奇的是,山的西面还分别在 1984 年、1990 年两次出现海市蜃楼的壮景奇观,让有幸目睹的人无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黄山头风景区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是一处意义非凡的红色教育基地。1952 年修建的荆江分洪工程 —— 南闸就横卧在黄山脚下的虎渡河上,当年 16 万大军云集于此,仅用了 72 天就完成了这项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工程,山麓建有南闸纪念公园,园内用大理石砌成的纪念碑庄严肃穆,上面镌刻着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工程建设的亲笔题词,而南闸如今也已成为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见证着那个年代人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治理水患的伟大精神,激励着后来人不断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
同时,这里还是荆楚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原始社会村落遗址,商、周、战国遗址,晋、唐古墓葬等古迹多达 19 处,遍布四周。从古至今,这片土地不仅是历代武将征战之地,也是文人墨客游历之乡。东汉名将马援及农民起义军领袖覃儿健,宋代杨幺,明代李自成农民军,清代太平军都曾在此鏖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彭德怀、贺龙亦在此进行过革命活动。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唐代柳宗元,宋代范成大,明代 “三袁”,清代陶澍等诸多历史名人都曾来此游历,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这些都彰显着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人文魅力。
黄山头风景区内的动植物资源堪称丰富多样。森林植被十分茂盛,有着 1000 多种植物,其中稀有树木共有 116 种,像水松、金钱松、菩提树、红果铁冬表等珍稀树种在此都能寻见,楠竹、松杉更是多达 2 万多亩,并且还盛产骨风、对月草等名贵中药近百种,穿行在山林间,仿佛置身于一座天然的绿色宝库之中。
在动物方面,山上动物鸟类繁多,光是爬行类动物就有 31 种,山涧两栖类两目 7 种,兽类涵盖 7 目 13 科 37 种,鸟类更是多达 130 余种,常见的有獾、果子狸、松鼠等,还盛产蜈蚣。如此丰富的生态资源,使得整个景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无论是喜爱欣赏自然风光的游客,还是热衷于观察动植物的爱好者,在这里都能收获满满的惊喜,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公安县饮水思源公园以 “饮水思源” 为主题,营造出了一种独特且令人沉醉的氛围。踏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自然风光秀丽的如画景致,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处处彰显着生机与活力。这里的环境十分优美,空气清新宜人,仿佛大自然将所有的美好都倾注于此。沿着小径漫步,身旁的花草随风摇曳,仿佛在轻声诉说着感恩与珍惜的故事,让人不禁沉浸在这充满诗意与温情的氛围之中,忘却一切烦恼与疲惫,全身心地感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饮水思源公园最适合游玩的时节当属春天。当春天的脚步悄然来临,整个公园就像是被大自然打翻的调色盘,五彩斑斓,美不胜收。桃花、杏花、梨花等竞相绽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微风拂过,花瓣如雪般飘落,宛如人间仙境。在这个时节来到公园,沿着湖边缓缓前行,欣赏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着岸边的繁花绿树,感受着春风的轻抚,仿佛所有的压力与疲惫都能被一扫而空,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与舒缓。无论是与家人一同野餐,享受温馨的亲子时光;还是与朋友漫步聊天,分享生活的点滴;亦或是独自一人静坐沉思,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惬意与安宁,收获满满的美好回忆。
崇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中东部崇湖境内,地理位置独特且重要。其总面积达 1475.11 公顷,其中湿地面积就占到了 1454.91 公顷,湿地率高达 98.63%,是公安县境内第一大湖泊,流域面积 121 平方公里,涉及 3 个乡镇、13 个行政村,属于典型的平原湖泊型小流域,还被纳入湖北省 5 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之一。
这里处于长江至洞庭湖生态廊道的关键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生态地位,是中国候鸟迁徙中线重要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也是全球东亚至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上的重要生命通道。凭借其丰富的生态资源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崇湖国家湿地公园备受关注,并且在 2014 年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经过退塘还湿、清淤通渠、净化水质等一系列综合治理后,于 2019 年 12 月通过国家林草局评估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后续又在 2021 年成功晋升为省级重要湿地,2023 年获批国际重要湿地,同年其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还入选了《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可以说在湿地保护与发展方面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已然成为了一片珍贵的自然保护区。
崇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有着独特且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分布着水生植物 440 种、脊椎动物 256 种,其中鸟类种类更是多达 162 种。这里有着国家 Ⅰ 级保护鸟类如青头潜鸭、黑脸琵鹭、东方白鹳、黄胸鹀、卷羽鹈鹕、黑鹳 6 种;国家 Ⅱ 级保护鸟类像紫水鸡、小天鹅、白琵鹭、斑头秋沙鸭等 16 种。众多的鸟类、鱼类等生物在此繁衍生息,依赖着这片湿地所提供的丰富食物资源以及适宜的栖息环境。比如青头潜鸭,作为全球数量稀少的濒危物种,对栖息地要求极高,而崇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日益向好,使其种群数量在这里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良好态势,从最初的几只增加到如今的一定规模,足以证明这片湿地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
对于游客来说,这里有着极高的游玩价值。可以乘坐观光车环湖游览,欣赏沿途湿地的绝美风光,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公园里设有视野开阔的观鸟亭和观鸟屋,是观赏候鸟迁徙、领略湿地生态之美的绝佳位置,无论是摄影爱好者想要捕捉候鸟灵动的身姿,还是普通游客想要近距离观察这些大自然的精灵,都能在此得偿所愿。当漫步在崇湖桥上,这座横跨湖面的桥梁不仅连接着两岸,更是游客留下美好记忆的重要地标,手牵手走在桥上,微风拂面,波光粼粼的湖景尽收眼底,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
此外,公园还会有讲解员全程为大家讲解崇湖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情况,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增长知识,更加珍惜与生态和谐共处的机会。而且,随着公园的不断建设完善,其正按照 3A 级景区标准打造,不断拓展自然科普、生态科研、民宿餐饮、休闲垂钓等新业态,满足游客更多元化的游玩需求,无论是亲子游、情侣出游还是朋友结伴而行,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尽情享受这片湿地带来的独特魅力。
荆江分洪区南闸纪念公园有着非凡且深厚的纪念意义。它是为纪念荆江分洪节制闸南闸建成而修建的,荆江分洪工程南闸本身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回溯到 1952 年春末夏初之际,一声令下,30 万军民云集荆江,日夜奋战 75 天,以惊人速度建成了万里长江上可蓄纳荆江过量洪水 54 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利设施,南闸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南闸在防洪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它能够控制虎渡河下泄流量最大不超过 3800㎥/s,与南线大堤共同组成一道坚固的防洪屏障,守护着洞庭湖区的防洪安全。而且,在荆江分洪区分洪运用时,它还是人、畜、车辆跨越虎渡河向虎西和湖南方向转移的重要通道,其工程保护范围涉及人口 40 余万人,农田 35 万余亩,为保障湖北、湖南两省的安全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毛主席曾题词 “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周总理也题词 “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这些题词彰显了当年这一工程承载的期望与使命,也让南闸纪念公园承载着老一辈领导人治理荆江水患的殷切期望,记载着老一辈建设者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是共产党人认知、治理、改造、利用与保护水的生动体现,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时刻提醒着人们不忘先辈们的付出,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治水精神。
荆江分洪区南闸纪念公园内景观别有韵味。园内有着苍松翠柏,营造出深幽宁静的氛围,漫步其中,仿佛能隔绝外界的喧嚣,让人静下心来感受那段厚重的历史。
公园大概分为两层,中间是台阶,中层有两个亭子,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展现出传统建筑艺术之美,亭子在绿树的掩映下,宛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吸引着游客驻足欣赏、拍照留念。而顶层则矗立着纪念碑和塔,庄严肃穆,让人不禁心生崇敬之情,不少游客来到这里,都会满怀敬意地绕行纪念碑一周,向参与伟大工程的建设者们致以崇高敬意。
这里地方虽然不大,但很幽静,人也比较少,是个适合周末来放松发呆的好去处。尤其适合老人和低幼宝宝游玩,老人可以在这里悠然地散步,感受宁静祥和的氛围,追忆往昔岁月;对于低幼宝宝来说,公园开阔的空间方便他们嬉戏玩耍,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有助于他们亲近大自然,认识这个多彩的世界。
公安县二圣寺有着极为悠久且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它始建于东晋太和三年(公元 368 年),其前身为天宁寺。早在东晋太和二年丁卯(公元 367 年),慧远及勤二僧于长江中沙洲处卓锡开基修建了天宁寺,位置就在今斗湖堤东一公里处。到了太和三年戊辰,道安偕弟子慧远,又在斗湖堤下一公里江畔处建安远寺。
东晋太元元年丙子,公安县令周道与沿江居民,在同一夜做了一个相同的梦,梦到 “二圣” 前来安镇治水。而神奇的是,第二天带领居民果然从长江中捞起漂流而来的沉香木两根,随后将其侍立在安远寺殿中佛像的两旁,自此,寺庙便改名为 “二圣寺”,其所在的洲也被称为 “二圣洲”。
在后续的岁月里,二圣寺历经多次变迁。唐贞观二年戊子(公元 628 年),杭州钜商史青驾舟经过此地,大圣、二圣佛法让史青立化于寺,沙门僧人用麻、泥缠覆其肉体,尊为肉身菩萨,供奉在寺内。宋太平兴国五年庚辰(公元 980 年),寺庙获赐额为兴化禅寺,天圣二年乙丑(公元 1025 年),改为万寿禅寺,崇宁四年乙酉,敕加天宁万寿禅寺,绍兴七年丁巳(公元 1137 年),又改为报恩光孝禅寺。南宋景定五年甲子(公元 1264 年),理宗敕封大圣青叶吉王为(精进如来),二圣娄至德为(妙果如来),黄衣使者为(忠烈侯)、护法龙为(助顺侯),并寻改为大二圣禅寺。
明洪武建文元年己卯(公元 1396 年),因寺基被江水迎流顶冲,寺庙崩溃,便改迁至公安油江梅园坊(梅园在今斗湖堤)。此后,虽多次遭遇如火灾、江水侵蚀等变故,但在历代僧人和诸多捐资者的努力下不断重修。可惜的是,后来历经兵荒马乱,寺院所藏的敕令图册、奇书异画等大多散失,又因河床变化,回流扫射,寺庙岌岌可危,僧人也不得不自离自散,寺字一度悄然无存。
好在新中国建立后,相关宗教信仰政策逐步得到落实。1978 年,人民政府进一步重视宗教事宜,1989 年二圣寺复修两重,1992 年七月,挖出东晋二圣寺石龟一个,翘首雄姿,完整无缺。1999 年,比丘尼宽心席继住持,这里成为了宗教局批准的正式佛教场所,延续着这座古老寺庙的历史脉络,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记忆,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二圣寺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整体布局严谨且错落有致,彰显着传统佛教寺庙的独特韵味。踏入寺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庄重的山门,山门飞檐翘角,斗拱交错,其上的木雕、彩绘等装饰精美细腻,展现出了极高的工艺水准,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故事。
沿着中轴线向里走去,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天王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像,他们形态各异,手持不同法器,或怒目圆睁,或神情威严,象征着风调雨顺,守护着寺庙的安宁,也守护着前来朝拜和参观的信众与游客。而大雄宝殿作为寺庙的核心建筑,更是气势恢宏,殿内空间宽敞明亮,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等佛像,佛像庄严肃穆,慈悲祥和,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佛像背后的背光工艺精湛,色彩绚丽,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显神圣庄严。
在寺庙的两侧,还有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等建筑相互呼应。钟楼里悬挂着大钟,鼓楼放置着大鼓,晨钟暮鼓,按照传统的佛教仪轨按时敲响,那悠扬的钟声和沉稳的鼓声,能传得很远,仿佛在唤醒人们内心的宁静与虔诚,也为整个寺庙增添了几分神秘而庄重的氛围。伽蓝殿供奉着伽蓝菩萨,祖师殿则供奉着历代祖师,这些都体现着佛教传承有序、尊崇先师的文化内涵。
二圣寺供奉的神像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寓意。除了前面提到的释迦牟尼佛等主要佛像外,还有那依据传说而备受尊崇的大圣青叶吉王(精进如来)和二圣娄至德(妙果如来)的神像。他们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被视作护佑一方的神圣存在,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也展现了佛教文化与当地民俗信仰相互交融的独特现象。
寺庙内还留存着诸多蕴含佛教文化的元素,比如墙壁上的佛教壁画,内容多取材于佛教经典故事,像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诸菩萨的修行与度化众生等场景,绘画笔触细腻,色彩丰富且历经岁月依然保存较好,对于向信众和游客传播佛教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寺内的匾额、楹联等也都出自历代文人墨客或高僧大德之手,文字对仗工整、寓意深刻,蕴含着无尽的禅机与智慧,让人在欣赏书法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对佛教的教义、理念等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吸引着众多喜爱佛教文化、传统建筑艺术的人们前来探寻、瞻仰。
中祠堂是荆州市公安县的一座古老庙宇,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与历史的记忆。它静静地坐落于此,仿佛一位老者,默默地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与发展。
这座庙宇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古色古香的外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往昔工匠们的精湛技艺,让人一走近,便能感受到浓厚的古朴氛围。踏入其中,更是能看到那些历经风雨却依然保存完好的建筑结构,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中祠堂人气很旺,尤其适合自驾游玩。对于喜欢自驾游的朋友来说,沿着公路自驾前往,一路上可以欣赏公安县的沿途风光,感受乡村的宁静与自然之美。到达之后,将车停放在指定位置,便可以悠然地走进这座古老庙宇,去探寻它的独特韵味,去感受那份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与祥和,让身心都得到一次别样的放松与洗礼。
公安县的健康主题公园,是一处专门为促进健康生活而精心设计的公园。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健康元素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旨在鼓励人们走出家门,积极参与到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来。
公园里有着宽敞且平坦的步道,非常适合低幼宝宝在这里学步或者玩耍。家长们可以带着宝宝沿着步道慢慢行走,欣赏周边的花草树木,呼吸新鲜空气,既能让宝宝亲近大自然,又有助于锻炼宝宝的肢体协调能力。而且,公园内设置了许多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锻炼的健身设施,无论是年轻人想要增强体魄,还是老年人进行适度的身体活动,都能找到合适的器材。
春天的时候,这里更是美不胜收。各种花卉竞相绽放,五彩斑斓的花朵点缀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形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人们可以在花丛中漫步,感受着春天的气息,放松心情,享受这惬意的时光,让身心都在这美好的环境中得到舒缓与治愈,真正实现健康与休闲的完美结合。
北东寺位于荆州市公安县田园路麻豪口镇中心学校西北侧约 170 米处,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这座寺庙始建年代久远,历经了无数的春夏秋冬,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悲欢离合与世代更迭。寺庙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寺内的殿堂错落有致,一砖一瓦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踏入寺门,那袅袅的香烟、悠扬的钟声,瞬间就能让人的内心平静下来,仿佛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与纷扰。
它所处的位置周边环境清幽宁静,空气清新宜人。寺庙周围绿树成荫,枝繁叶茂的树木像是忠诚的守护者,为这座古老的寺庙增添了几分静谧与神秘的色彩。平日里,不少信徒和游客会慕名而来,或是虔诚地祈福许愿,或是静静地参观游览,感受这里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在这一方净土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青河城遗址坐落在公安县,是一处极具价值的文物古迹。它承载着远古时期的历史记忆,见证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与文明发展。
遗址的面积约 6 万平方米,东西长约 300 米,南北宽 200 - 240 米,地表可见城垣遗迹,其形状基本完整,城垣底部宽约 30 米,这些遗迹仿佛是一部无言的史书,向人们展示着曾经的城市轮廓和规模。在这里采集到的陶片以红陶为主,还有少量的黑陶和灰陶,器形丰富多样,有豆、盆、鼎、钵、碗等,虽然纹饰较少,但那少量的凹弦纹、凸弦纹、附加堆纹、绳纹等,也足以让人们窥探到当时的制陶工艺和审美特点,对于研究江汉地区社会复杂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且,青河城遗址非常适合老年人游玩。这里没有高强度的运动要求,老人们可以慢悠悠地在遗址周边踱步,一边欣赏着这些古老的遗迹,一边想象着远古时期人们在这里生活的场景,既能活动身体,又能在历史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度过一段悠闲且有意义的时光。
戴中竖弹花是荆州市公安县独有的一种传统民间乐器,它形状像竹笛,却有着别样的韵味。其外观简约而不失精致,竹制的笛身散发着自然的气息,上面或许还会有一些独具匠心的雕刻装饰,展现出民间艺人的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
当演奏者轻轻吹奏起戴中竖弹花时,它便能发出悠扬优美的音色,那声音清脆悦耳,宛如山间的清泉流淌,又似林间的鸟儿鸣啼,婉转空灵,让人仿佛置身于宁静美好的田园世界之中。它的音色有着独特的感染力,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唤起人们对往昔岁月、对乡土生活的美好回忆。
也正因如此,戴中竖弹花所在之处,仿佛成为了一个独特的 “风景区”。人们围坐在一起,听着那悠扬的乐声,感受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氛围,仿佛时间都为这美妙的音乐而停留,成为了公安县一道别样的人文风景,吸引着不少人前来欣赏、体验,感受这传统民间乐器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