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荆州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790号-2
2024-12-14
荆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远在太古时期,中国划分方圆九州,荆州便是其中一州的中心之地。春秋战国时,楚国将都城迁到江陵,这里随即成为楚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经济中心,楚国在此建都长达 400 多年,历经 20 代楚王。
从地理位置来看,荆州古城位于江汉平原西南,坐落在九曲回肠的荆江北岸,城南有着长江水运的便利,而秦汉以来,它又是北至长安、洛阳,南下两广,西去四川、云贵的陆上通道必经之处,自古便有 “自古兵家重荆州” 的说法。城内东西直径约 3.75 公里,南北直径约 1.2 公里,总面积达 4.5 平方公里左右。其护城河,也就是水域,作为古城的第一道防御线,全长 10500 米,宽 30 米,水深 4 米,并且西通太湖,东连长湖,与古运河相连,乘船从内河可直达武汉。
这里承载着众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像 “刘备借荆州”“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关羽大意失荆州” 等典故都发生于此。赤壁之战后,孙权为巩固长江下游统治势力,占领荆州,后又将荆州借给刘备以便联合抗御曹操。可刘备取得四川后却不归还荆州,派关羽据守。关羽出兵襄樊威逼曹操时,孙权乘荆州空虚,派吕蒙袭取荆州,还俘杀了关羽,这些故事也让荆州古城更添传奇色彩。
荆州古城墙始建于东汉时期,最初是土城,历经岁月变迁,南宋始建砖城,元初被拆除,明初又建,明末再次被毁,如今我们看到的城墙乃是清顺治三年依旧基重建的,它是中国现存完好的四座古城墙之一,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城墙多为明清时期建筑,从三国时代起,其位置基本没有发生过大的搬迁,土城墙的历史远远早于砖城墙,五代和南宋的砖城是用墓砖垒砌,而明清时代的砖墙则采用专门的城墙砖来垒砌。
城墙周长为 10.28 公里,高约 9 米,整体规模较大,且全闭合型城垣保持得相对完整,环城四周无一处豁口,基本保留了明清古砖城的独特风貌,也正因如此,它曾被国内有关名城保护专家赞誉为 “中国南方古城的唯一完璧”。古城分为三层构造,外面是水城(护城河),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这样独特的构造让其防御性能大大增强。
在建造工艺上,明代建城时,为防止城基下陷以及洪水泛城,工匠们在右城脚条石缝中浇灌糯米石灰浆,使得城墙格外坚固,民间也一直流传着 “铁打荆州” 的说法,足见城墙的坚固程度。此外,城墙上还设有数量众多的防御设施,比如有 4700 多座碟垛、3 座敌楼、20 座马面(炮台)以及 5 座藏兵洞等,瓮城、敌楼、战屋、炮台、藏兵洞、复城门等一应俱全,构建起了完备的防御体系,易守难攻。
寅宾门与宾阳楼
寅宾门位于东城墙中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东门。其名称取自《尚书・尧典》里的 “寅宾出日”,有着敬迎宾客的含义。主城台坐西朝东,箭楼城台坐西北朝东南,瓮城略呈方形。城台两侧设有台阶和马道,马道上还留存着许多珍贵的文字砖。内城门券拱上方镶嵌着楷书 “寅宾门” 石匾额。
而城楼名为 “宾阳楼”,它始建于明代,不过在二战时期毁于战火,如今我们看到的宾阳楼是 1986 年由国家文物局拨款重建的。重建后的宾阳楼采用大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重檐歇山顶,覆盖着筒瓦,还设有外廊,整体建筑风格典雅大气,是荆州最重要的地标建筑之一,也是游客来此游玩必打卡的景点,站在宾阳楼上,可将古城内外的景色尽收眼底,感受这座古城深厚的历史韵味。
远安门与景龙楼
远安门处在北城墙东段,俗称小北门,旧称维城门,清代时改称远安门,寓意着北方安定。它由主城台和箭楼城台组成,城台之间筑墙合围,形成了长方形的瓮城。主城台两侧设有供人行走的台阶和马道,内城门券拱上方镶嵌着楷书 “远安门” 石匾额,其上款书 “清乾隆己酉年八月”,下款书 “荆州府南事张方理立”。城台上原本建有城楼,名为 “景龙楼”,可惜毁于日军战火。在 2000 年修缮地面墁铺、景龙楼台基时,于城台西侧发现了以石灰糯米浆干打垒夯筑的城墙,为展示城墙的建筑方法,还修建了荆州城墙博物馆,并在 2001 年 5 月对外开放,让游客能更深入地了解古城墙的建造奥秘。
拱极门与朝宗楼
拱极门位于北城墙西段,大家习惯称其为大北门,在宋代时叫柳门,明代称拱辰门,到了清乾隆时更名为拱极门。它坐南朝北,外设箭楼城台和瓮城,城台两侧设有台阶和马道。城楼名为 “朝宗楼”,取 “江汉朝宗” 之意,于清道光十八年重建,为大木构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样式,一层设有外廊,二层设有内廊,整体显得古朴端庄,气势雄伟,是荆州城墙上现存唯一的清代古城楼,见证了古城的历史变迁,也彰显出古城的防御特色与建筑艺术魅力。
安澜门与九阳楼
安澜门位于西城墙中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西门,原称龙山门。清乾隆年间,西城墙曾被洪水冲垮数段,修复后便改称安澜门,有着 “安定水患,天下太平” 的美好寓意。安澜门由主城台和箭楼城台组成,城台之间砌筑砖墙合围,形成略呈方形的瓮城。主城台两侧设有台阶和马道,内城门券拱上方镶嵌着楷书 “安澜门” 石匾额。城台上原本的城楼叫 “九阳楼”,但毁于日军侵略的战火,解放初期曾修建过三开间重檐硬山顶城楼,后来因年久失修以及人为破坏变成了危楼,在 1983 年被拆除,如今仅保留了城楼台基平面柱网格局,让人不禁感叹岁月与战火对古城建筑的影响。
南纪门与曲江楼
南纪门位于南城墙中段,俗称老南门。这里设有主城台和箭楼城台两道城门,两城台之间筑墙合围,形成瓮城。和其他城台相比,南纪门城台的体量较大,且主城台和箭楼城台坐北朝南,平行建在同一条中轴线上。瓮城两侧呈对称式各开卷拱侧门,两条信道呈十字形相交,信道用大青石墁铺。城楼名为曲江楼,史载唐开元年间,宰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时,常登上此楼赋诗吟咏,后人便将城楼命名为 “曲江楼” 以作纪念,可惜的是曲江楼也毁于日军侵略战火,现在仅留存遗址,但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依然深深吸引着游客前来探寻。
公安门与楚望楼
公安门位于东城墙南段,原称小东门,清代更名为公安门。它设有主城台和箭楼城台两道城门,两城台之间筑墙合围,形成平面略呈半圆形的瓮城。城台拱门内侧设有闸槽、开天窗,箭楼城台台基用大青石砌筑,从护城河岸直砌而上。城门外就是古码头,经过内河可通往长江,所以它是荆州城唯一的水门,有着独特的交通与防御意义。城楼原名 “望江楼”,后更名为 “楚望楼”,同样毁于日军侵略战火,现仅存遗址,但其作为古城的一部分,依然承载着往昔的故事,让人遐想当年这里的热闹与繁华。
荆州博物馆创建于 1951 年,其前身是当年建立的湖北省文史馆荆州工作组以及湖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荆沙分会。当时,荆州地委、专署委派王干清同志(解放初任江陵县副县长)主持筹建工作,并选择开元观作为馆址。不过,由于人员编制较少,常常需要临时抽调县专业人员或者聘请社会上具备一定史学知识的人士,来参与文史资料的鉴别与研究工作。
在 1957 年,文教局为了掌握全区文物的分布情况,专门配备了专职干部对文物重点地区展开调查摸底。到了 1958 年,经专署办公室批准,正式建立湖北省荆州专区博物馆,由荆州专区文教局负责博物馆的全面工作。
1969 年,博物馆更名为 “江陵县展览馆”,转由江陵县管理,那时陈列展览内容以农业为主,同时还举办收租院展览。1971 年,博物馆又重新收归地区管理,恢复了 “荆州地区博物馆革命领导小组” 这一名称。1973 年 4 月,经地区文化局批准,名称改为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
1980 年,博物馆馆址在开元观对面西侧(现为市妇幼保健院)兴修扩建并正式对外开放。1985 年,馆址由开元观西侧(现妇幼保健院)重新迁至开元观东侧,新陈列大楼对外试展。1986 年 6 月,博物馆陈列大楼和珍宝馆举行开馆典礼,正式对外展出。1990 年,新修珍宝馆也正式对外开放。
1994 年 12 月,荆沙合并后,博物馆随之更名为 “荆沙市荆州博物馆”。直至 1997 年,才更名为如今的 “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2008 年,荆州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首批 “国家一级博物馆”,并开始免费对外开放。后续在 2011 年,加挂荆州市简牍研究所牌子;2014 年 8 月 15 日,荆州市文物管理处(正科级)并入博物馆,使其成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隶属荆州市文物旅游局领导,同时加挂 “荆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市简牍研究所”“荆州市文物考古勘探大队” 牌子;2015 年,办公室加挂信息技术部牌子,负责博物馆局域网建设、藏品信息化管理、展陈多媒体运用等工作。2021 年 11 月 18 日,荆州博物馆荣获 “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 称号。
荆州博物馆占地面积达 5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 2.3 万平方米,主体由陈列大楼和珍品馆两部分构成。
陈列大楼采用传统的轴线对称结构,呈现一主两翼的布局形式。在屋顶处理上,运用化整为零的手法,将单体建筑的屋顶进行了三种不同形式的处理。中部采用传统的歇山顶,两端采用盝顶,两端的盝顶与中部的歇山顶相互呼应,而两者之间的部分则采用平屋顶。从竖向立面上看,建筑整体依据屋顶的不同处理方式,分为五段样式,同时建筑采用民族式风格,把传统与古典巧妙融合,横向立面呈现三段式构图形式,也就是从上往下划分为檐部、墙身、台基(勒脚)三个部分。屋顶铺着绿色琉璃瓦,墙身依靠朱红色柱子来划分单元,中部墙体使用双柱来强调主体地位,两侧则使用单柱,墙面是灰色细石饰面,搭配金色窗框的窗户,窗框分格简约,尽显古典之美,台基部分独占一层,整体高度不高,却有着春秋时期楚国高台建筑的形态。
珍品馆为半围合院落式布局,围绕中心湖面展开,各个建筑外部都由沿湖廊道连接,与廊道融为一体,虚实结合,营造出了诸多灰空间,颇有古典园林的韵味。
馆内布局方面,陈列大楼一层设有两个展厅,《吉金耀彩》展厅和《漫天星斗月同辉》展厅分别位于博物馆正厅的左右两侧;二楼设有三个展厅,《书于竹木》处在博物馆正厅上方,《陶苑奇珍》展厅和《楚玉撷英》展厅分列左右。而珍品馆则分为三大区域,涵盖荆州历史文化影视厅、考古体验厅以及《五大夫遂 —— 凤凰山 168 号汉墓展》《丹漆神韵 —— 楚秦汉漆器精品展》两个常设展览厅。
荆州博物馆内设有 8 个常设展览,精彩纷呈,全方位展示着荆楚大地的历史文化与文物瑰宝。
《漫天星斗月同辉 —— 江汉平原原始文化展》:该展览聚焦江汉平原地区,这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后产生了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后石家河文化等,代表着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的发展序列,演绎了江汉地区早期文明的发生与发展。展览中展示了众多这一时期的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通过它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江汉平原原始先民们的生活风貌、生产方式以及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展现出荆楚文化在早期孕育阶段的独特魅力。
《吉金耀彩 —— 荆州出土铜器展》: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江汉平原上的楚国开始创造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此展览展出的青铜器,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器物组合多为鼎、簠、盏、盘、匜等,纹饰繁缛,流行蟠螭纹、蟠虺纹等。这些铜器见证了那个时代楚国的强盛以及在青铜铸造工艺上的高超水平,彰显出荆楚文化在青铜时代的辉煌成就,让人们得以领略楚国独特的艺术审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楚玉撷英 —— 荆州出土玉器展》:荆州地处楚国中心,是楚国都城纪南城所在地,周边分布着众多楚国王室和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玉器珍品。展览中展出的玉器主要为战国时期,少数早到春秋中晚期,个别的或可晚到汉初。观赏这些玉器,不仅能感受到楚人玉文化的精深奇妙,还能看到多种玉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它们从造型、雕刻工艺等方面,体现出楚人对美的独特追求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是荆楚文化精致优雅一面的生动写照。
《书于竹木 —— 荆州出土简牍展》:荆州的古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战国、秦代、西汉时期的简牍,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经济、军事、历史、哲学、数学、历法、医学、巫术、丧葬等诸多领域。展览选取的是历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简牍资料的代表篇章,比如著名的《二年律令》《奏谳书》《盖庐》《脉书》《引书》《算数书》等,它们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对于研究西汉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极高的价值,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荆楚地区社会生活细节的窗口。
《陶苑奇珍 —— 荆州出土古代瓷器展》:荆州自汉、晋以来一直是我国南方经济重镇之一,地下埋藏了十分丰富的古代瓷器,其中一部分堪称瓷器精品。瓷器的艺术之美体现在器形、纹饰和釉色等多个方面,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在文化传承、审美情趣、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与变化都能在这些瓷器上反映出来。展览中的瓷器,无论是工艺还是艺术价值,都展现出荆楚地区在陶瓷领域的深厚积淀和独特韵味。
《五大夫遂 —— 凤凰山 168 号汉墓展》:五大夫遂去世后,依礼制、按爵级、仿生前进行殓葬。下葬时本应有丝织品层层包裹,但因墓葬保存环境问题,大多腐朽,仅存衣、裙、鞋、袜等麻织品及纱帽等,不过也可从中略窥一二。其随葬有 28 件男奴、18 件女婢俑以及车、船、马、牛等明器,阵容庞大且栩栩如生,生动反映了五大夫遂生前出行的场景,让我们得以一探汉代的丧葬礼仪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画面。
《丹漆神韵 —— 楚秦汉漆器精品展》: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荆州发掘了近万座楚秦汉墓葬,出土了逾万件饱水漆器,荆州博物馆也因此成为馆藏楚秦汉饱水漆器最多的博物馆之一。这些漆器保存完好,种类众多,工艺精湛,造型独特,色泽鲜艳,装饰华美,是中国古代漆器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展览精选经过科学脱水保护的荆州出土楚秦汉漆器文物珍品,像漆木彩绘虎座凤鸟悬鼓、漆木彩绘双头镇墓兽、漆木彩绘猪形酒具盒等,每一件漆器都是艺术瑰宝,展现出荆楚文化在漆器工艺方面登峰造极的成就。
《开元观》:开元观现有山门、雷祖殿、三清殿、天门、耳房、祖师殿等建筑,空间布局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由于道观多建于崇山峻岭之中以契合修道成仙的需要,而开元观建于平原之上,所以采用主体建筑逐级升高的方法来模拟仙山,山门、雷祖殿平地而建,三清殿建于高于地面 1 米的台基之上,天门、耳房、祖师殿则建在高 4 米的砖砌台基之上,由南向北,逐次提升,营造出渐入仙山的奇妙感觉,从建筑角度体现了荆楚地区的宗教文化特色以及古人的营造智慧。
馆内收藏文物(主要为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多达 19.6 万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 17950 件(套),包括国家一级文物 614 件(套),二级文物 1259 件(套),三级文物 16077 件(套)。这些丰富的文物收藏,犹如一部部无声的史书,静静诉说着荆楚大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荆州关帝庙位于荆州古城老南门内,有着深厚且独特的历史渊源。此地原为三国时期关羽镇守荆州 10 余年的府邸故基,关羽曾在此总督荆襄九郡诸事十年有余,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他去世后,由其子关平后裔世袭守护。
荆州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 年),明万历时进行了重建,清顺治七年(1650 年)、雍正十年(1732 年)又历经两次重修并扩建。至清雍正十年,庙宇已然森严,规模十分宏伟。据清代《荆州府志》记载,当时关帝庙建筑规模宏大,建有头门、牌楼、二门、仪门、正殿、三义殿、御书楼、崇圣祠,东西两边还分别设有东廊、三元阁、真武阁、钟楼、鼓楼等建筑,总占地面积约五十余亩,并且置有良田、湖田共计四百余亩。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日军侵华期间,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庙宇遭到了致命一击,殿宇几乎毁失殆尽。幸运的是,还幸存有明万历年间栽植的雌雄银杏两株(距今约六百年)、关羽青龙偃月刀、赤兔马槽等珍稀文物,它们宛如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1987 年,在原关庙遗址上,按清乾隆县志载古关庙建筑布局图样,复建了荆州关帝庙。如今,它已成为全国最早建立的关庙之一,与山西解州关帝庙、湖北当阳关陵、河南洛阳关林并列为中国四大关公纪念圣地,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感受关公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今的荆州关帝庙,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且气势恢宏,尽显独特韵味。庙宇仿原关庙风格而建,殿宇主要分仪门、正殿、结义楼、陈列馆等部分。
所有建筑一律采用灰瓦红墙、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设计,远远望去,那一片灰瓦红墙在周围环境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雕梁画栋之处尽显精致工艺,飞檐翘角更是增添了几分灵动与大气,整体气势恢弘,独具魅力。
庙内有一处极具特色的 “夫妻银杏”,乃是元末明初所植,尽管雄树已毁,但雌树依然枝虬叶茂、苍劲挺拔,犹如一位坚守岁月的老者,见证着关帝庙的变迁与发展。
当步入仪门,抬头便可看见上方高悬着清乾隆御匾 “泽安南纪”,让人瞬间感受到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的威严与庄重。来到大殿正门上方,还有清同治皇帝御赐的匾额 “威震华夏”,而殿内则挂着清雍正御赐的 “乾坤正气” 匾额,三块御匾彰显着关公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以及其代表的正义精神。
大殿内,关羽塑像高达丈余,身披重铠,长髯飘飘,威风凛凛,那栩栩如生的神态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当年关羽威震四方的英雄模样。关公两侧的关平、周仓,亦显粗犷矫健、彪悍勇猛,好似随时待命,跟随关羽征战沙场。大殿两旁内壁上,绘有关羽 “镇守荆州”“迎亲救主”“义释曹操”“单刀赴会”“驰援当阳”“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父子忠魂” 等八幅壁画,这些壁画色彩鲜艳、笔触细腻,生动地再现了关羽忠、义、仁、勇的高大形象,也体现出荆州人对他的深深景仰之情。在大殿和结义楼之间的甬道上,还有一尊威严的关帝石雕像,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更增添了庙宇内庄重肃穆的氛围。
每年正月和农历 5 月 13 日,荆州关帝庙都会举办大型庙会,这已然成为延续千年的传统习俗,也是当地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每到庙会之时,整个关帝庙内外热闹非凡,到处都是一片欢腾的景象。荆州人会在这里玩龙灯,色彩斑斓的龙灯在人们的舞动下仿佛活了一般,上下翻腾,穿梭在庙宇之间;划采莲船的队伍也不甘示弱,船儿晃晃悠悠,船上的人们唱着欢快的歌谣,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还有骑马射箭等传统项目,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别样风情;吹喇叭套轿子的表演更是将热闹的氛围推向高潮,喇叭声声响彻云霄,轿子在人群中穿梭,整个关帝庙都被闹腾得红红火火。
关公忠义精神在荆州当地深入人心,已然深深根植于荆楚大地。大人们会给小孩讲述关羽镇守荆州的故事,几乎每个荆州人都能说上几段。城内的宾馆、商店和许多民宅,也多喜欢在大堂供奉关公像,有的还一日一拜,足见关公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而且,荆州城生产的旅游纪念品,也有很多是以关公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像绣有关羽像的丝织手绢,印有关公的精致背包,还有关公画片、小塑像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荆州关帝庙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不仅在国内备受尊崇,在对外交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常聚荆州关帝庙,用不同的语言赞颂关公的忠义精神,赋予了关公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比如,随着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日渐频繁,以及中国和海外的交往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台港澳同胞和外国朋友来到荆州朝拜关公,进香还愿,在这里感受关公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关公忠义精神传播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张居正故居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古城东大门内,是为了给后人提供缅怀、纪念明代著名政治家、内阁首辅、改革家张居正的场所,荆州市利用 “江陵碑苑” 的闲置资源,并以其原有建筑景观布局重建而成。这里原名 “张大学士府”,明末改为 “张文忠公祠”,清初称 “张相旧府”,乃是张居正回乡葬父时的临时居所。它属于明清时期四合院、小花园风格,突出反映故居原有的历史风貌和人文环境,还原历史建筑景观,展示张居正生平史迹文化。故居与宾阳楼相邻,所在的项目占地 6000 多平方米,是古城旅游开发建设的子项目,由荆州市旅游局、荆州区政府组织实施。
张居正(1525 年 5 月 - 1582 年 7 月),字叔大,号太岳,谥号文忠,湖北江陵(即荆州)人。他自幼聪慧过人,5 岁入学,7 岁能通六经大义,12 岁考中秀才,16 岁中举人,23 岁成为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进士,之后在仕途上不断晋升。万历初年,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任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还任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收到了一定成效,被称为 “宰相之杰”,不过其一生也颇具争议。
张居正故居为仿明清园林式建筑风格,景区呈现五进四重院落,有着东房西园的独特布局。整个故居布局严谨,中轴线对称,主体建筑高大雄伟,附属建筑错落有致。主体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采用明清建筑风格,显得古朴典雅。屋顶铺着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尽显庄重和气势,墙面大多采用青砖砌筑,坚固耐用且美观大方。
园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灵动雅致,让人仿佛置身江南园林之中。照壁庄严肃穆,矗立在相应位置,增添了几分古朴韵味。太岳堂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展现着张居正曾经的地位与影响。太师居则布置得颇为讲究,还原出会客厅、书房、卧室等场景,能让游客真切感受到当时的生活氛围。还有明神宗御书楼名的 “捧日楼”、“纯忠堂”,文化艺术碑廊中有着历代名人咏颂江陵的诗词碑刻达三百余方,细细观赏这些碑刻,仿佛能穿越时光,领略到那个时代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情感与赞誉。西花园更是别具风情,绿树成荫,花卉竞相绽放,其中还有矗立在池塘中的神龟塑像,寓意着长寿和吉祥,其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 的理念,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展现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
故居内的展馆以张居正的生平事迹为主线,精心分为 “早慧奇童”“宦海沉浮”“力挽狂澜”“苍凉悲歌” 四个篇章。
在 “早慧奇童” 篇章中,着重展示了张居正自幼便展现出的非凡天赋,比如他年少时就通六经大义,年纪轻轻便在科举之路上崭露头角,那些曾经的求学故事、早期经历等都能在这里一一了解,让游客看到他神童般的一面。
“宦海沉浮” 篇章里,则呈现了张居正踏入仕途后所经历的起起落落,像面对他人的弹劾、质疑,以及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如何坚守自己的理念,不断寻求机会施展抱负等诸多内容,尽显官场之路的坎坷与不易。
“力挽狂澜” 部分重点凸显了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后,凭借非凡的睿智和胆略,刚毅果断推进改革的过程。他实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如推行一条鞭法、整顿吏治、加强边防等,如何一步步扭转了明王朝衰败的危机,让明朝中后期出现 “万历新政” 局面的历史功绩在这里清晰呈现。
而 “苍凉悲歌” 篇章,讲述了张居正去世后所遭遇的不公对待,被构陷、抄家等令人唏嘘的后续故事,让人们看到这位改革家身前的殊荣以及身后的悲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也更能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
通过这四个篇章的展示内容,游客可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张居正那传奇的一生,感受到他在历史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体会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张居正的人物形象以及其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
楚王车马阵,也就是熊家冢,是楚纪南城大型古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位于荆州市荆州区的川店镇,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所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陵园分布最完整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遗址,占地面积达 731 亩,核心墓葬区占地 225 亩,整体墓葬区由主冢、祔冢、殉葬墓、祭祀坑、车马坑五个部分构成,其中包含 138 座殉葬墓、40 座车马坑以及 200 多座祭祀坑,也正因如此,这里被誉为是 “中国仅有,天下第一” 的楚王陵典范。
熊家冢因埋葬熊姓祖先而得名,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作为我国南方最强大的诸侯国,国君便姓熊,所以有学者推测这里是某位楚王的墓葬群。这座墓地自发现以来,历经多次勘查与发掘,早在 1979 年地方修建漳河水库二干渠时就发现了熊家冢墓口,随后的几十年里,由于受到自然和人为等诸多因素(像生产建设的破坏、水土流失的影响、盗墓犯罪的威胁等)的破坏,荆州市文物部门分别在 1979 年、1995 年、2001 年对其进行过 3 次大规模的勘查,初步探明了它的构造组成,且已知其墓葬规模超过九连墩墓、马山墓以及包山墓等著名楚墓。
2005 年 11 月 29 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对熊家冢墓地车马坑和部分殉葬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2006 年 8 月,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博物馆组成的考古工作队正式进驻熊家冢墓地开展相关工作。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这里出土了众多珍贵文物,彰显出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常有人将它与西安兵马俑相提并论,有着 “北有兵马俑,南有车马阵” 的赞誉。
楚王车马阵景区有着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车马阵遗址、楚王陵、王后陵复原展示区等。
走进车马阵遗址展示大厅,便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这里占地 8200 多平米,内有四十多座气势恢宏的车马坑,是目前国内发掘出车马殉葬规模最大的一处遗址。其中,一号车马坑堪称整个景区的精华所在,它是目前全国发现最长的车马坑,长 132.6 米,宽 12 米,深 2.7 米,宛如一条沉睡千年的历史长廊,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尽管经过多年考古发掘,目前也只是清理出了这座大车马坑中三分之二的部分,但按照中轴对称的特点,专家推测整个大车马坑一共葬有车辆 66 乘,马匹 258 匹,规模之宏大,着实令人惊叹不已。已发掘的部分中,已出土 43 辆马车、164 匹战马,马车排列井然有序,车轮、车厢、车伞等轮廓清晰可见,马匹尸骨遗迹也十分清晰,均匀分布在车舆两边,从这些出土的车马可以看出当时制作工艺的精良,车辆依据功能还可分为配件车、辎重车、战车和礼仪车等不同类别,它们在当时都有着各自重要的作用。
而在三十三号小车马坑中也有着独特的发现,这里出土了两匹马和一辆木质轻车,马脖子和面部的旁边散落着数十块玉器,车的一部分配件上还有包金箔的装饰,据专家推测应该是一辆引导车,这些细节之处无不展现出当年楚国的奢华与讲究,也体现了当时的丧葬文化和礼仪制度。
除了车马阵遗址,楚王陵、王后陵复原展示区也不容错过。它们通过科学的复原手段,尽力还原出当年的风貌,让游客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眼目睹楚国高等级贵族陵墓的壮观与神秘,从中感受到楚国当年的丧葬规制以及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此外,景区内的楚王车马阵出土文物陈列馆也极具看点,这里收藏并展出了众多从遗址中发掘出的珍贵文物,以青铜器、玉器为主,比如直径 21.45 厘米的 “谷纹玉璧”,它是目前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所出土的最大玉璧,被誉为 “熊家冢和氏璧”;还有 “组玉佩”,为出土以来首次展出,近百件玉器、水晶组成 2 套件,从头部至脚部依次排列,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凤纹错金戈鐏” 更是国家一级文物,鐏用青铜制成,鐏上装饰错金凤纹,花纹细如毫发,工艺十分精巧。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古代楚国工匠的高超技艺,更反映了楚国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为研究楚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景区还安排了专业讲解员为观众详细介绍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和互动技术,让游客能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和感受那段辉煌的历史,仿佛能看到当年楚国车辚辚、马萧萧,尽显军事与文化的强大风采。
荆州园博园作为国家 4A 级景区,是一处集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大型园林景区。它就像是一座展示湖北园林艺术的大舞台,将湖北省各地独具特色的园林风貌汇聚一堂,让游客们能够一站式领略荆楚大地丰富多样的园林之美。
同时,这里也是融合荆州自然美景与深厚文化元素的绝佳之地。依托荆州的地域特色,园博园把自然风光巧妙地融入到各个园林景观之中,山水相依,绿树成荫,花草繁茂,营造出如诗如画的自然意境。而在文化方面,更是深度挖掘了荆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无论是古老的传说、璀璨的楚文化,还是历经岁月沉淀的民俗风情,都在园内的一砖一瓦、一景一物中得以体现,使得游客漫步其间,仿佛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荆州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了传承荆楚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平台。
踏入荆州园博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错落有致、风格各异的园林设计。园内依据不同的主题划分出了多个展示区,比如以 “楚韵” 为主题的市州展园,通过 “音韵”“花韵”“文韵”“风韵” 等角度,分别展现楚国音律、楚辞艺术、楚国文字以及楚国服饰文秀等丰富内涵,让人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楚乐悠扬,看到楚人吟诗赋词的儒雅模样,感受到楚文化的博大精深。
县市区展园则以 “楚耕” 为主题,以荆楚鱼米水乡文化为载体,充分尊重场地原有自然肌理,巧妙利用 “渔情” 水中游庭、“乡忆” 水乡聚落、“耕技” 水车栈道等景观节点,勾勒出一幅幅充满水乡韵味的田园画卷,展现出荆州作为鱼米之乡的独特风情。
园林作品展园更是别具一格,围绕荆楚文化中的青铜器、玉石、漆器、织绣等传统工艺打造特色文化节点,宛如一座文化宝库,静静诉说着楚文化作为 “九州一脉” 的文明演进故事,让游客在欣赏园林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荆楚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内涵。
绿化方面,这里简直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郁郁葱葱的树木遍布各个角落,它们形态各异,有的高大挺拔,像是守护园林的卫士;有的枝叶繁茂,洒下一片片清凉的绿荫。绚丽多彩的花朵竞相绽放,四季都有不同的美景,或娇艳欲滴,或淡雅清新,与绿草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此外,园内还配备了诸多休闲设施。沿着蜿蜒的林荫小道漫步,累了可以在湖边的休憩长廊坐下,吹吹微风,欣赏湖光水色;也可以在观景平台上极目远眺,将园博园的美景尽收眼底;还有那湖边的吊椅,坐上去轻轻摇晃,感受着惬意的时光。而对于亲子出游或者团队游玩来说,开阔的草坪则是绝佳的活动场地,可以在这里野餐、嬉戏,尽情享受休闲的乐趣。总之,荆州园博园以其独特的现代园林景观,成为了游客们休闲、观光、学习的好去处。
荆州菩提泉景区是一处独具韵味的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自然风景区。佛教文化在这里犹如一条无形的脉络,贯穿于景区的各个角落。从踏入景区的那一刻起,便能感受到那一份宁静祥和的氛围,古寺中传来的阵阵梵音,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佛偈,让人心神瞬间沉静下来。寺庙建筑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处处都彰显着佛教文化的精致与深邃,墙壁上的佛教壁画、殿内的佛像等,更是直观地展现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而周边的自然景观,则像是为这佛教文化主题披上了一件华美的外衣,二者相得益彰,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深刻领略佛教文化的魅力,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感悟,使得整个游览过程充满了别样的意义。
荆州菩提泉景区内,清澈的泉水无疑是一大亮点。那泉水潺潺流淌,水质澄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宛如一条灵动的银色丝带穿梭在景区之中。周边的自然环境更是美不胜收,起伏有致的地貌上,森林绿道蜿蜒曲折,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天然的绿色氧吧,清新的空气夹杂着泥土与草木的芬芳,让人沉醉不已。
古色古香的寺庙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其中,红墙黛瓦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古朴,飞檐翘角好似展翅欲飞的鸟儿,为整个景区增添了几分灵动的韵味。寺庙内的庭院中,花草繁茂,与建筑相互辉映,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这里还是一处适合全家出游的好地方,每到春天,樱花、海棠等各种花卉竞相绽放,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是赏花的绝佳去处。家长们可以带着孩子在草坪上嬉戏玩耍,或是沿着湖畔漫步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尽情享受悠闲惬意的时光,让身心都得到放松与舒缓。
九老仙都景区位于荆州古城内,北依荆州古城墙,沿古城新北门内环至小北门范围,全长 1.3 公里,占地 340 多亩,大小景点共有十余处,是一处以展示荆楚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大型历史人文景区。这里就像是一部生动的荆楚文化史书,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对于传承与弘扬荆楚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景区所处的荆州古城,本就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诸多历史故事在此发生。而九老仙都景区置身其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荆楚文化元素汇聚一堂,让游客漫步其间,便能沉浸式感受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这片土地上曾经的辉煌与灿烂。
松甲山:荆州古城历来有 “三山不见山” 之说,松甲山便是其中之一,相传这 “三山” 都与关羽相关。城内的三山,实则是三个土台,因与关羽镇守荆州联系密切,故而有山之名,却无山之实。松甲山承载着荆楚三国文化,遥想当年蜀将关羽镇守荆州长达 10 年,留下了众多的三国胜迹,这里便是见证之一。当游客来到松甲山,仿佛能看到关羽在此松甲休息的场景,而景区还会安排 “关羽巡城” 等表演,重现关公当年的忠义勇精神,让那段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在眼前鲜活起来。
湘东苑:这是中国第一个南北朝皇家园林景区,距今已有 1400 多年历史。它是梁元帝萧绎在登基之前,于其封地首邑江陵的子城中所营建的府邸园林,当时萧绎被封为 “湘东王”,所以取名 “湘东苑”。园内布局精致巧妙,穿地构山,规模庞大,长宽数百丈,有着花园、池塘、假山和石洞等景观元素,假山与水景完美结合,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画面。曲折蜿蜒的长廊连接着各个景点,仿佛引领着人们穿越到湘东苑的历史长河中。园中的建筑形象多样化,有隐士亭、映月亭、临风亭等,或倚山、或临水、或映衬于花木,或观赏园外借景,均具有一定的主题性,发挥点景和观景的作用。而且这里还是成语 “半老徐娘” 的故事发生地,徐娘就是此园的女主人徐昭佩。如今复建后的湘东苑,构思依然巧妙,山水主题鲜明,借景园外,依山临水,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营造出如诗如画的园林氛围,一步一景,处处如画,是游客拍照打卡、感受历史韵味的绝佳之地。在湘东苑,还会有梁元帝及他的随从带领游客游园、品茶,古画舫船上会上演编钟乐舞表演,让人尽享荆楚 “苑” 系园林文化之美。
荆楚非遗园:这里集中展示了荆楚地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荆楚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场所。园内汇聚了众多民间艺人,他们现场展示着各种传统技艺,比如精美的楚式漆器制作,从选料到髹漆,再到精心绘制花纹,每一道工序都彰显着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对传统工艺的坚守;还有古朴典雅的荆楚剪纸,艺人手中的剪刀上下飞舞,不一会儿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图案,让人赞叹不已;以及婉转悠扬的荆州花鼓戏,演员们身着传统戏服,唱念做打间演绎着世间百态,那独特的唱腔回荡在园区内,仿佛将人们带回了旧日时光。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亲自参与体验,跟着艺人学习简单的技艺,感受荆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荆楚民俗风情背后的文化内涵。
玄妙观:作为一个千年古观,它是九老仙都景区的核心建筑群体,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兴盛于元,重建于明,现保存有玉皇阁、三天门、紫皇宝殿三重建筑,这些古建筑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观内有一块名为 “中兴路九老仙都宫记” 的石碑,由元代著名洞庭学士欧阳元撰写,大书法家危素篆刻,记载了九老仙都景区的营建始末。这里主要供人们拜谒祈福,传播道教思想和道家文化。并且,在玄妙观还会定点上演元顺帝赐封第九仙的仪式表演,游客可以亲身感受那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场景,领略荆楚名观文化的独特韵味。
长生古街:它是中国首个荆楚古文化特色街市,建筑外观传承荆楚古代民居风格,采用民居做法,色彩以黑白灰为主调,点缀栗红色建筑配件,形成古色古香的街道,并汇聚古代荆楚的风土民俗元素,再现古代荆楚大地上人们生活的场景。这里集餐饮、娱乐、休闲、参与式活动为一体,为游客提供旅游六大要素 “吃、住、行、游、购、娱” 中的 “吃、游、购、娱” 四个方面的服务。白天,街道上会上演湖北大鼓、南曲、荆州花鼓戏、编钟等具有荆楚特色的民俗表演,到了晚上,则有龙舞、地龙灯、郧阳凤凰灯等热闹非凡的节目,让游客在品尝荆楚美食、选购特色纪念品的同时,沉浸在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之中,感受荆楚民俗文化的别样魅力。
古城墙博物馆:坐落于景区内,依托古城墙而建,深入展示了古城墙文化。通过丰富的文物陈列、详实的图文介绍以及逼真的场景复原等方式,向游客呈现古城墙的历史变迁、建筑工艺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游客可以了解到荆州古城墙始建于东汉时期,历经多次毁坏与重建的坎坷历程,知晓明代工匠们为防止城基下陷以及洪水泛城,在右城脚条石缝中浇灌糯米石灰浆的独特建造工艺,还能看到城墙上诸如碟垛、敌楼、马面、藏兵洞等众多防御设施的精妙构造,深刻体会这座古城墙所蕴含的深厚历史价值和军事防御智慧。 此外,景区内还有桃花岛、百花岛等诸多景点,它们各有各的韵味,各有各的故事,共同构成了这处内容丰富多彩的九老仙都景区,仿佛一幅绚丽的历史文化画卷,等待着游客前来细细品味、慢慢欣赏。
荆州桃花村景区位于荆州古城西门外 6 公里,是太湖农场管理区的一个生产队,也是一处美丽的旅游胜地。这里以盛开的粉色桃花和迷人的田园风光为特色,每到春天,桃花绽放,漫枝的花朵灼灼绽开,似天边的云霞飘落人间,以各自曼妙的媚容引得蜂蝶飞舞,形成一片绚丽的桃花海,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城郊寻春。
除了桃花美景,景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经过近 10 年的规划建设,这里建成了 1200 亩桃园、1500 亩梨园、500 亩荆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100 亩莲花岛屿、200 亩垂钓基地等,不同的区域展现出别样的田园韵味。从荆州古城出发,过长江大学农学院,“荆州桃花村” 的牌坊就立在汉宜公路秘师桥收费站旁,进入村子,一栋栋明清建筑风格的农家鳞次栉比,门前清爽明亮,大红的灯笼随风飘曳,古色古香的建筑与周边的自然景色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氛围,让游客能尽情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是春日赏花、体验乡村田园生活的绝佳去处。
游客来到荆州桃花村景区,能拥有丰富多样且惬意的游玩体验。踏入宁静的桃园,大片红云扑面而来,大家可以漫步在桃林之中,欣赏那灼灼桃花,感受春风拂过脸颊的温柔,时而攀枝留影,定格这美好的瞬间,时而开心嬉闹,尽情享受这充满诗意的氛围,真可谓人面桃花相映红,仿佛置身于一幅绝美的春日画卷之中。
玩累了,还可以去品尝桃花村地道的农家菜。这里的菜品都是 “土” 味十足,野芹菜、野韭菜是自家田里长的,腊肉豆皮是自家特制的,土鸡土鸭是自家养的,还有那土烧酒,喝得喉咙冒烟却不容易晕头,关键是价格特实惠,一家几口人,百十来块钱,就能吃得盆满碗满,饱嗝直噎。一家人或者三朋四友聚在这里,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聊聊家常,惬意非常。
此外,景区内还有很多休闲娱乐项目。比如在垂钓基地,喜欢钓鱼的游客可以静坐垂钓,享受悠闲时光;乡村美食长廊有各种特色小吃,每个摊前都围满了人,大家可以边逛边品尝美食;还有套环、打气球、投球等小游戏摊,充满欢声笑语,让游客充分感受来自田园的淳朴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