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荆州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790号-2
2024-12-14
刘绍南,1903 年出生于湖北省沔阳县戴家场土地沟(现属洪湖市戴家场镇绍南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尽管家境优渥,但他自幼同情民众疾苦,疾恶如仇,好打抱不平,颇具胆识。年少时,看到地主恶霸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他忍不住撰写《蠹虫录》,揭露涂大渭、刘斗生等仗势欺人的罪恶行径,此文被师友们纷纷抄录,广为散发,最终迫使刘斗生将强占的百余亩湖田归还给原主。
1920 年,刘绍南考入董必武、陈潭秋等人创办的汉口共进中学,在那里开始接触进步思想,积极参与学生运动。1924 年,他凭借自身的努力考入武汉中华大学,求学期间,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各种革命活动中,并于 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光辉历程。
1926 年春,受党组织派遣,刘绍南回到家乡洪湖,肩负起发动和领导工农革命运动的重任。他一回到家乡,就马不停蹄地走村串户,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启发农民的革命觉悟。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长工许登科、王文元和贫苦青年彭国材、涂为云等人被发展入党,成为农运骨干。同年 5 月,刘绍南与彭国材、涂为云、李德珍、贺家琪歃血为盟,结拜为革命兄弟,也就是洪湖地区早期革命斗争中著名的 “红五子”,当时洪湖地区还流传着 “洪湖水,宽又宽,洪湖出了刘绍南;他们‘五子’作伙伴,领导人民把身翻” 的歌谣,足见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力。
同年 7 月,当地大地主涂大渭家的货船撞翻了渔民的渔船,不但拒不认错,还打伤渔民。刘绍南得知后,立即带领农民积极分子赶到河边,果断打沉涂家货船,并联名上告县府,最终迫使涂大渭出钱赔偿渔民损失。不仅如此,刘绍南还通过深入调查,掌握了涂大渭摊派堤工不均、贪污修堤钱粮的事实,进而发动农民开展 “清算” 斗争,县府迫于民众的强烈呼声,撤销了涂大渭东荆河堤董的职务。这两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革命决心,到了 11 月初,戴家场农会、工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相继成立,党团员人数也发展到了一百余人。
大革命失败后,为减少革命损失,刘绍南和彭国材、涂为云、李德珍、贺家琪等人日夜奔忙,迅速将党和农会组织转入地下,为后续的农民暴动保存了骨干力量。1927 年 9 月 10 日,正值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时任中共沔阳县委委员兼沔南区委书记的刘绍南,组织指挥了著名的戴家场秋收暴动,率领共产党员和农民群众共 300 余人包围涂家大院,身先士卒地攻进大门,成功惩处了大土豪涂老五,打响了鄂中地区武装革命的第一枪,揭开了洪湖地区党和人民展开新的武装斗争的序幕,也推动了滨湖各县的武装暴动以及许多小块根据地的建立。同年 12 月 3 日,刘绍南又参与了鄂中特委和沔阳县委领导的沔城暴动,成功救出了娄敏修等 90 余人。此后,刘绍南还担任了中国工农红军十六师政治部主任。
1928 年夏,红十六师挺进湘西,刘绍南留守洪湖。国民党反动军阀与土豪劣绅相互勾结,对根据地展开了疯狂报复,大肆 “清剿”、捕杀共产党员和工农运动骨干,还重金悬赏捉拿刘绍南等领导人。7 月 10 日,刘绍南在陈家垸召开秘密会议时,因叛徒告密,被敌人重重包围。在这危急时刻,刘绍南临危不惧,毅然决然地留下阻击敌人,全力掩护同志们安全撤退。激战中,他不幸右腿中弹,伤重被捕。
被捕后,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收买,刘绍南不为所动,坚决斗争;面对敌人非人酷刑的折磨,他铮铮铁骨,威武不屈。敌人先是摆酒劝降,刘绍南严词拒绝道:“我刘绍南身为共产党员,相信共产主义必胜!我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鬼,要我投降,就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也办不到,你们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舅父端出金银劝他孝父母、明礼仪,他怒斥道:“这沾满血的臭钱我分文不要!” 敌人见状,恼羞成怒,对他施以 “滚钉板”“上老虎凳” 等酷刑,可刘绍南依旧宁死不屈。他被打昏醒后,还用敌人给他写自白书的纸,奋笔疾书写下了《答敌人审问》一诗,表达自己坚定的革命信念。敌人无计可施,便将刘绍南五花大绑,游街示众,而他一路上慷慨激昂地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临刑前,敌人企图以他的妻子正怀有身孕、父母年过半百来劝降刘绍南,又一次被他严词拒绝。
1928 年 7 月 23 日的刑场上,刘绍南高唱起自己在狱中写下的《壮烈歌》:“铡刀下,不变节…… 杀死我一人,革命杀不绝。” 随后慷慨就义,年仅 25 岁。刘绍南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为理想奋勇抗争、为革命奉献一切的大无畏精神,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格,永远铭记在洪湖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
樊哲祥,1908 年 6 月出生于湖北公安县蔡家湾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虽然家庭条件艰苦,但他自幼便展现出坚韧的性格,在私塾读书 6 年,其间还时常在家务农,从小就体会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也为他日后投身革命,立志改变劳苦大众的命运埋下了种子。
1926 年 9 月,樊哲祥积极投身到当地的农民运动中,担任公安县第六区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童子军副团长,开始在革命的道路上崭露头角。1927 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更加坚定地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1928 年,根据党组织的决定,樊哲祥勇敢地打入当地保安团,从事侦察情报工作,在敌人的内部为党收集重要信息,即便身处险境,也毫无畏惧,一心只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1929 年 5 月,樊哲祥不幸被捕入狱,但他始终牢记入党誓言,以坚强的革命意志,保守了党的秘密,与敌人展开坚决斗争。同年 7 月,经组织营救出狱后,他又一次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和追杀,不过在群众的掩护下,他成功逃离了虎口,继续追寻革命的道路。1930 年 1 月,樊哲祥担任公安县第六区乡苏维埃副主席,为地方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尽心尽力。9 月,他毅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红二军团政治部文书,开启了自己在军队中波澜壮阔的战斗生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樊哲祥参加了湘鄂西、鄂西北、襄北、湘鄂川黔等苏区的反 “围剿” 战斗以及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反 “围剿” 作战中,他不畏强敌,英勇作战,多次为战斗的胜利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长征期间,他担任侦察工作,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生活极端困苦,却依然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出色的侦察能力,圆满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为红军大部队的顺利行军提供了有力保障。
1931 年 9 月,樊哲祥担任红三军第九师政治部文印股股长,此后又历任红三军第九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宣传科科长等职务,在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鼓舞着战士们的革命斗志。1933 年 3 月,他成为红三军司令部参谋,为部队的作战指挥出谋划策。1936 年 4 月,樊哲祥担任红二方面军司令部第二科(侦察科)代理科长,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在侦察情报领域持续发光发热。
抗日战争时期,樊哲祥在晋西北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不断发展抗日力量,为建立晋绥边区抗日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先后参加了董家庄、跃子村、大虫窝战斗等诸多战斗,尤其是在著名的百团大战中,他更是表现英勇,在跃子村之战中,右臂负重伤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不下火线,继续英勇战斗,展现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不怕牺牲的崇高品德,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樊哲祥坚决执行上级的指示和命令,率部英勇作战,配合晋察边区解放了绥东和张家口、大同地区,还参与了绥包、绥东等重要战役,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带领部队屡立战功,为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贡献了突出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樊哲祥先是进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和指挥能力。毕业后,他投身到我军防空军部队和院校的领导工作中,为我军防空部队的发展和人才建设呕心沥血。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担任防空军副参谋长,组织指挥了保卫清川江大桥等战斗,有效抵御了敌军的空袭,保障了我方重要设施的安全。此后,他还担任过防空军高射炮兵学校校长、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解放军通信兵部副主任、总参谋部通信部顾问等职务,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我军防空部队的发展以及通信事业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55 年,樊哲祥被授予少将军衔,这是对他多年来在军事领域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他还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等诸多荣誉。1988 年,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樊哲祥不仅在军事上有着辉煌成就,在品德和作风方面也是众人学习的楷模,他党性强,服从组织,顾全大局,坚持原则,爱憎分明,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作风正派,处事公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廉洁奉公;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善于团结同志,关心部属,深受广大官兵的尊敬和爱戴。1995 年 9 月 24 日,樊哲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87 岁,但他戎马一生的英勇事迹和为国家、为人民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来人不断奋勇前行。
戴芳澜,1893 年 5 月 4 日出生,是著名的真菌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在中国真菌分类学、真菌形态学、真菌遗传学以及植物病理学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堪称这些学科发展的关键人物。
早年,戴芳澜就对水稻、果树等作物病害及其防治展开了深入研究。他深知我国农业发展受作物病害影响严重,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科研与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相连,期望通过对病害的研究,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从而助力农业生产。例如在广东期间,他积极开展芋疫病的研究,其 1923 年发表的《芋疫病》,更是成为中国人对疫霉病的首个研究报告,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 30 年代后,戴芳澜全身心投入到真菌分类学、植物病理学等方面的探索之中。在真菌分类上,他从白粉菌入手,凭借着一股精益求精的钻研劲儿,不断拓展研究范围,先后在霜霉菌、白粉菌、鹿角菌、锈菌、鸟巢菌、尾孢菌等的分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还对竹鞘寄生菌的形态学和脉孢菌的细胞遗传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相关论文备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引用。1930 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意义重大,这是由中国人首次发现的寄生于植物上的真菌新种,也成为了中国真菌学创立的标志性成果。从 1932 年至 1939 年,他陆续发表了 9 篇《中国真菌杂录》,其中所涉及的菌类,像锈菌、白粉菌和尾孢菌等,都与农作物病害息息相关。
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一无充足的研究条件,二无充裕的经费支持,戴芳澜仅凭一腔对科研的热忱,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亲自去采集标本、搜集各类文献资料,然后对标本逐个进行解剖测微,仔细鉴定其目、科、属、种,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
戴芳澜还建立起了以遗传为中心的真菌分类体系,这一体系的确立,为中国植物病理学的科研系统打下了坚实基础,对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作用。他一生致力于培养专业人才,在 50 余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培养出了魏景超、黄亮、林传光、仇元、王清和、周家炽、裘维蕃等一大批优秀的植物病理学家和真菌学家,这些人才如今已遍布全国,为我国相关学科的持续发展贡献着力量。
此外,戴芳澜积极参与推动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1929 年他就是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后来还担任了多届学会理事长等重要职务,不断促进国内植物病理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整体水平。
总之,戴芳澜以其卓越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学科发展的高瞻远瞩,为我国真菌学与植物病理学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的成就和贡献影响深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在相关领域不断探索前行。
王竹溪,1911 年 6 月 7 日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是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也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理论物理尤其是热力学、统计物理学、数学物理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为我国物理学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竹溪的求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且成果丰硕。1929 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不过仅仅一年后,出于对物理学科浓厚的兴趣,他毅然转入物理系学习,并于 1933 年本科毕业。此后,他继续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35 年顺利毕业。凭借自身优秀的学术素养和钻研精神,他获得了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宝贵机会,在那里跟随名师深入学习,1938 年,他凭借论文《吸附理论及超点阵理论的一个推广》荣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学成归国后,王竹溪投身到教育事业与科研工作中,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物理系执教长达 40 余年,可谓桃李满天下,培养的学生数以千计,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杨振宁、李政道与林家翘等杰出物理学家,足见其教学水平之高以及对学生启发引导之成功。
在科研方面,王竹溪成果斐然。在湍流尾流理论、吸附统计理论、超点阵统计理论、热力学平衡与稳定性、多元溶液、热力学绝对温标、热力学第三定律、物质内部有辐射的热传导问题以及基本物理常数等诸多领域,他都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例如在有序无序变化的统计力学理论方面,他将贝特理论作了重要推广;在热力学的理论研究方面,也作出了多方面极具价值的拓展。同时,他还对物理学史、基本物理常数和汉字检索机器化方案等进行了不少有成效的研究,展现出了广博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功底。
他所执笔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导论》等著作,成为了高校物理学的经典教材,为我国物理学科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帮助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踏入物理学的殿堂。而他与郭敦仁合著的《特殊函数概论》更是被翻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学者在相关领域的深入探索与杰出贡献。
回顾王竹溪的一生,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上的不断创新突破,还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默默耕耘奉献,都彰显了他作为一名优秀学者和教育家的崇高风范,他为我国物理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影响力也将持续在学界乃至整个社会中长久地发挥作用。
邓初民,1889 年 10 月 20 日出生于湖北省石首县一个塾师之家,后入荆州荆南中学就读。他早年便踏上了追求知识与真理的道路,1912 年考入武昌江汉大学,次年 5 月赴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攻读政治学。在日期间,他积极参与进步活动,1915 年参与领导留日学生反对 “二十一条” 的爱国运动,还组织成立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并被推选为评议会会长,同李大钊等创办会刊《民彝》,也正是在这里,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我国最早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知名学者之一。
1917 年冬大学毕业回国后,邓初民曾经历了一段坎坷,因谋不到职业而回乡闲居。不过,他并未就此消沉,1919 年应聘任山西省政书总编辑,后任山西督军府秘书,继续寻找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机会。